公元105年,蔡伦发明造纸术,为乡民传授造纸技艺,开启人类文明新纪元。至今,他的家乡湖南耒阳还遗存着上百个古法造纸遗址,民间还保留着“蔡侯”古老造纸的传统。
还是在耒阳,一位叫龙彪的当代农民36年来痴迷发明,获得若干项国家专利,却无一项转化成生产力。走上发明路,他从最早的万元户变成贫困户,从家庭美满到形单影只。然而,他痴心不改,为实现自己的“发明梦”苦苦追寻。龙彪的遭遇折射出民间发明人的困境。
1、一堂物理课,点亮“阿拉丁神灯”
湖南耒阳城郊有一幢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1000米远处,“耒阳发明家广场”与之遥遥相对。
耒阳市哲桥镇板桥村农民龙彪就生活在老房子里。
墙上贴着一幅蔡伦画像,几幅标语。
“心系天下,敢为人先。——龙彪1979年8月1日。”
“只有科学发明,才是推动历史前进最大的动力。——龙彪1978年10月1日。”
“人类永远不缺能量,缺的是能将其转化成电能的技术和设备。——龙彪1998年10月1日。”
“只要给我一根够长的杠杆和一个好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龙彪1981年10月1日。”
1978年夏,龙彪13岁,一堂初中物理实践课吸引着他。陶老师带领学生动手操作照明电路的安装测试,很多同学都安装失败,龙彪却一次性安装成功。
开关合上那一刻,龙彪眼前一亮,“像是点亮了阿拉丁神灯,我找到了人生的目标——搞发明创造。”36年以后提起那个瞬间,龙彪依然激动不已。
1994年冬天,29岁的龙彪和家人团坐在火炉边聊天,他突然想到,要是在煤炉周围安装一个容器,利用火炉扩散浪费的余热进行不间断地加热,岂不就实现了烤火、烧水两不误?
不懂造炉,他就去煤炉厂当学徒。历经3年试验、100余次失败,1995年,龙彪的“万能自动高效节煤炉”研制成功,并获得国家专利。万能自动高效节煤炉通过三个装置,集炒菜、做饭、烧水于一体,其特点是热量利用率高、功能齐备。在炒菜的同时,利用余热在炉内左侧的高压箱里做饭、蒸气消毒、烤食品、保温,右侧水箱烧开水、沐浴、供暖。耒阳市领导上门为龙彪颁发专利证书,现场观看了万能自动高效节煤炉炒菜、做饭、烧水的全过程,媒体记者也蜂拥而至。
“我的发明都是同类发明中技术较先进、结构最简单的。”龙彪津津乐道。他的“自动坐卧椅”,通过弹簧来调节舒适角度,坐上去只需按住右边扶手下的按钮,就可实现椅背从90度到180度的任意转换,便捷、简单,而一般家庭和医院的同类椅子则通过手摇或电动调节,费电且操作烦琐。
“像这个‘杠杆动力发电装置’,要是安装在汽车里,通过杠杆做功来带动马达,同等公里数的汽油燃耗只需普通汽车的10%。”记者在现场看到,龙彪的杠杆动力发电装置通过杠杆输出动力,550瓦的发电机轻轻松松带动了3000瓦的单相交流同步发电机成功平稳做功。
龙彪向记者介绍这个装置的原理:先用外力给小型电动机做功,再通过杠杆装置带动大型发电机发电。大型发电机发出电,并输送到一个蓄电瓶组装置,蓄电瓶组装置再分流电能,一部分实现照明供电,一部分又给小型发电机送电,使小型发电机继续做功……如此,实现能源的循环。
龙彪认为,他的杠杆动力发电装置特别适合运用于水、陆、空等交通器具。“我觉得,越是大家伙,使用这个装置越方便,为国家节约的能源就越多。”
2、“苦行僧”的坚守
2014年1月10日,龙彪从集市上称了10公斤猪肉回家,一半用盐腌起来,一半制成腊肉。从1994年起夫妻两人分居,到2009年正式离婚,龙彪孤寂度过20个“一个人的春节”。
旧彩电和饮水机,是两件值点钱的家当。而钻床、切割机、打磨机、三角板、量角器、扳手、榔头等简陋、半旧的机械设备和一些发明产品占满了屋内狭小的空间;书桌摆满了设计图纸和机械设计原理书籍,这些是龙彪的全部家当、心血和希望。
“龙彪呀龙彪……”在耒阳市汽车站一家小卖店,龙彪的前妻李球林对记者讲起龙彪,又爱又恨。
李球林大龙彪4岁。1983年,两人冲破阻力结婚。夫妻俩憋足劲要干出一番事业。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修建京广复线,龙彪成功承包了京广复线耒阳哲桥段的土方工程,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接着,在耒阳火车站外面摆起了水果摊,在火车站办起第一家公用电话亭。
两口子起早贪黑,顺风顺水。1989年,龙彪在耒阳火车站后面的南岭村购置地皮,建起砖混结构房子,成为哲桥镇附近十里八乡进城的第一个农民。“跟龙彪发财去”成为乡邻们的口头禅。
“千怪万怪,就怪这该死的发明!”李球林深深地叹了口气。
修京广复线,见到火车进站时扳道工很辛苦,龙彪萌生一念:要搞一个铁轨道岔自动扳道控制系统。他买来铁路、机械制造、电力学等书籍,一边自学,一边设计图纸。经过两年试验,1986年8月,龙彪在工地上成功做成了一个简易的磁力扳道机和电动扳道机。
当时龙彪给时任铁道部部长写信,并附上设计图纸。
部长高度重视,亲笔回信,要龙彪找厂家生产。受到鼓励的龙彪,铆足了劲儿要干出名堂,天天猫在工棚里叮叮当当敲打,几乎忘记了本分是带队搞路基。
眼瞅着工期滞后、工地发不出工资,李球林急得冒火。趁龙彪去县城买设备,她把设计图纸和样品浇上汽油一把火烧掉了。
心血被毁,龙彪火冒三丈,跑到工地上动手打了妻子。
“我一辈子也不能原谅。夫妻之间有什么事不能好好说,非得把那些图纸和样品烧掉?”龙彪真正意义上的首次发明夭折,至今耿耿于怀。
“悔!当初不烧掉他的图纸,可能他就成功了。”李球林说自己也后悔。
龙彪对发明更加执着,每天总是稿纸、铅笔、三角板、量角器不离身,不是在机械厂与技术员争辩,就是在家里捣鼓。
“他的眼里只有发明,算不上是一个称职的父亲!”龙彪28岁的女儿龙凤星说,“有一次,妈妈外出进货,让他守店。他趴在地上画图纸,连小偷进来也没察觉,柜台上的货物全被偷走,还丢失了2000多元进货款。”
“你就守着发明过一辈子吧!”1994年,李球林带着孩子离开了家。
2009年4月,龙彪的父亲龙希称病危,当时正值“杠杆动力发电装置”进入紧张测试阶段。为了顺利通过相关部门的审定、验收,龙彪没去照顾。父亲去世,他也没见上最后一面。
龙彪让身边所有人都绝望。李球林与龙彪平静离婚。
“离了婚,少了束缚,我这几年的发明最多。”龙彪说这话时,眼里满是泪水。从1994年开始,龙彪的发明如雨后春笋。30多年来,龙彪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专利30多项,其中,“万能自动高效节煤炉”“自动坐卧椅”“压力发电机”“杠杆动力发电装置”等4项发明被国家专利局授予专利权。“万能自动高效节煤炉”专利还被收入《世界优秀专利技术精选(中国卷—1997)》一书。
为了将发明梦进行到底,龙彪先后做过泥工、搬运工、保险公司推销员、发运煤炭、放过竹排……每个工作又都因为他在工作中设计图纸而丢掉了。
年年找工作,年年遭辞退,周而复始。
2013年3月,在好心人帮助下,龙彪应聘到县城一家药房做防损员,并兼职送货,月薪1300元,每天工作8个小时,不包吃住。他很满足,也吸取了教训,8小时内绝不忙“私活”。他每个月向药房请5天假,领着1080元工资在家忙发明。
“他工作尽心尽责,话不多,每天中午不吃饭,就吃一个苹果。”药房店长陈英这样评价龙彪,并尽最大努力给龙彪行方便。
家里离上班地点2公里,龙彪为省一元公交车费,每天步行上下班。寒冬腊月,大伙儿都穿起厚厚的棉衣,他就是一件旧西服套一件白衬衫。冷了,就在店里跺跺脚或是喝杯热开水。
在发明创造的世界里,龙彪说他活得很精彩。中午休息,他一路小跑到书店,翻看科技和机械制造的书籍,碰到中意的就买下来。
书桌上的《小汽油机使用维护与故障排除》《发射光谱分析》《电工学》《最新实用五金手册》被翻磨了边,有的页面被当作重点折了起来。几十年来,龙彪用于试验、购买书籍和机械设备的各种费用多达50余万元,负债累累。
翻阅龙彪的设计图纸,记者惊讶地发现,几乎没一张完整的白纸,绝大部分是画在广告传单纸和废旧年画纸的背面。这个自称“发明家”的汉子连一台电脑都买不起。
为了科研,龙彪还想过借高利贷。借了还不起怎么办?记者提醒龙彪要慎重。
龙彪发明的专利产品,没有一项转化成了生产力,没有给他带来一分钱的利润。因经费捉襟见肘,他的“多级水轮发电机”“转筒发电机”“新式保健床垫”等20多项发明专利虽已经通过国家专利局认证、受理,接到了国家专利局下发的《受理通知书》,却因没钱,迟迟没有办理相关手续,没能领到专利证书。
3、“发明人困境”,如何破解
“我从小喜爱创新发明。”龙彪说,“我是一名平凡的初中文化农民,家庭贫寒,在搞创新发明的过程中,耗尽所有家资,负债累累,又没钱做出好机械样品参加科学技术转让会。对我这种一无关系、二无房产证抵押贷款的,更谈不上产品开发,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这些专利不就成了纸上谈兵的空物吗?”
“我听说全国有一万多名业余爱好创新发明的人,有很多人的情况跟我一样。世界上很多重大发明,不都是业余爱好者发明的吗?国家为什么不能多给我们这些有困难的创新发明人一点扶植呢?”
龙彪对记者说:“伟大的造纸术发明家蔡伦可是我们这里的人。”谈及蔡伦,龙彪一脸自豪。
“发明”在耒阳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扎下了根,遗憾的是,在耒阳,像龙彪一样处于困境的民间发明家不是个别现象。
“我搞了23年发明,手头有10多个专利,原本指望能够产生效益,至少能买套房子。现在看来,是做梦了。”56岁的伍声南是耒阳市造纸厂下岗工人,长期在广州打工。每年像候鸟一样在湘、粤两地奔波。只要挣到一点钱,他就回到耒阳的小作坊继续他的发明。没钱了,又去广州打工。他研究的“产能发电机组”,获得国家颁发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他对发明的坚持让家里生活受影响,身边人、包括儿女都说他是“神经病”,只有老伴默默支持。20多年来家里的钱全部投在发明上,夫妻俩租住在政府提供的廉租房里。
欧阳玉自2003年从耒阳市粮食局下岗后,搞了10多项发明。各种奇思妙想一度令欧阳玉一家非常自豪。但这几年开始感到了压力。如果不注册专利,自己的成果就不受保护。但是如果每项都注册,需要花不少钱。不得已,他花2300元注册了一项发明专利——“腰椎间盘突出药膏”。欧阳玉本以为,这么好的发明,会很“抢手”。但是没想到一直无人问津。
“耒阳有很多民间发明人,他们的智慧对全市发明专利工作贡献很大。”耒阳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刘文斌说。2013年,耒阳申请专利数排在衡阳市首位。而近5年来耒阳的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在湖南省位居前列。其中,民间个人发明申请专利占耒阳全部专利申请数的38%,涉及不同发明人162人。
耒阳市知识产权局给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2010—2013年个人授权前10名一致认为,现实苦恼和困难太多,发明转化成生产力成本太高,效率太低,专利产品转化率几乎为零,导致发明人穷困潦倒。
有媒体调查显示,中国民间专利发明人95%处于贫困之中。2004年,吉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做过一项统计:在该省780名专利发明人中,竟有700余名没从专利中获得过经济利益;5000位发明人中,有近3500人债台高筑。
耒阳市政协联工委主任刘运力曾做过发明专利和经济增长的研究。在他看来民间发明家想把发明专利转化成成果,任重道远。“现在的民间发明家,很多在50岁以上。他们有热情,但有时跟不上时代发展。要鼓励年轻人多搞些发明创造。”他还认为,他们中的一些人性格封闭,不善于和人沟通合作,会影响成果转化。
一些民间发明家则说,政府扶持不够。“我发明的一个除尘系统,从项目鉴定,到测试实验,还有邀请专家等一共花了30多万元,但是政府只补贴了几万元,杯水车薪。”耒阳市民间发明人周五祥说。该市多名发明人提到,耒阳没有专门管理民间发明人的部门,连最简单的协会都没有。
耒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刘老师倒是对民间发明现象颇有微词。他认为,有的农民造飞机、汽车、潜艇。其实大多是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意义不大。农民种好自己的田,闲暇时打点工就行了,搞科学发明还得靠专家。
“只要给我一根够长的杠杆和一个好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龙彪再一次给记者念起了墙上的标语。他向记者发出感慨,很多民间发明家几十年坚持下来,捧着“宝贝”却又没饭吃。
4、民间发明路在何方
龙彪的坚守也感动了很多人。几年来,耒阳市相关部门先后为龙彪免掉了6000多元专利申请费;2012年,耒阳市科技局原局长资兴根专程给他送上一万元研究经费;有专家专程从衡阳过来进行技术指导,与龙彪探索发明创意、纠正发明研究方向;2014年1月23日,大学生小刘在看完龙彪的发明产品后感叹:“龙彪对科学吃苦、耐劳的执着精神真值得学习。”他坚持留下500元慰问金。
3月24日,耒阳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了耒阳市民间发明探讨座谈会。耒阳市人大、政协、科技部门、耒阳市老科协,以及部分民间发明人畅所欲言,为民间发明人想出路、谋发展。
“养在深闺无人识。”耒阳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局长梁承林的观点得到与会人员一致认同。在他看来,目前全世界专利转化率不足50%,我国更低、只有不足10%。而明显具有讽刺意味的是,2013年中国专利申请总量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比2012年增长15.6%。他认为,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体制还不健全,顶层设计不合理,制度安排不完善、不明朗,而直接原因则是我国大多数申请专利含金量不高,专利转化平台、市场不成熟。
耒阳市科学技术协会会长刘洪楠说,科研发明不能人为设置壁垒。无形的发明“准入制度”,把民间智慧当作神经质的东西,丢弃在社会上,这是一种人才浪费。目前,我国缺乏一种民间专业人才选拔制度,把那些有特长、有思想的民间精英网罗到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地方。同时,民间人士最好先查阅资料,避免做无用功。科研机构的伯乐们,更应该经常到民间转一转,碰到懂得专业技术又有“偏执心理”的工人、农民,可以向他们提供咨询,引导他们科学理性地发明创造。
“这部分人是在‘异想天开’。但社会如果没有异想天开就不会进步,我们需要这种人。”耒阳市新闻办主任谭才余作了一个比对:过去,农民种地要给国家交税,现在则是国家直接给农民发放种地补助。“传承5000多年的规矩都可以改过来,我们为什么不借鉴这种方法,让发明人先交钱申请专利,等专利承认了,再由国家和发明人达成专利交易意向,报销专利费,并购买服务转让给企业生产。”谭才余提出设想。
耒阳市人大何安成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事关国家发展的综合竞争力,政府部门应该有所担当和作为,可以考虑政府财政每年列入预算,尽快推动成立“耒阳市发明家协会”,人大、政协应该积极促成提案、议案,尽快推动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为民间发明人提供制度和科研经费方面的保障。“科技部门应该发挥‘娘家’作用,为发明人牵线搭桥,排忧解难。”他说,应该建立一个全市乃至全国性的“发明人才数据库”和“专利交易平台”,为他们建立专门的人才档案,进行归集管理,鼓励他们积极申报课题,由政府统一把关审定。
耒阳市信访局卢泽勇介绍,近两年来,耒阳信访部门接到龙彪向相关部门的信访转发件5件。一直以来,该市民间发明人的信访件让他们“头痛”,因为处理起来没有相关政策支撑。信访部门通过调查,又对民间发明家群体非常同情。卢泽勇建议说,有关部门不妨可以考虑,对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和个人专利申请费用方面区别对待,对企业可以多收一点费,对个人可以少收一点,甚至完全减免,与此同时,还可以倡导社会捐资或像发行体育彩票一样发行科技彩票,设立“民间发明创造奖励基金”,由科技局统一资助业余发明人。对获得专利的发明人应当给予奖励。科技部门应该积极做好企业与发明人的对接,积极推动“企业——发明个人”的合作,为民间发明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袁义生)
记者手记
面对种种挫折、失败,龙彪依然淡定,依然坚韧。他甚至没想过,依靠他成功的发明有朝一日能赚很多钱。他是为了发明而发明,为了社会的进步而发明,在他的字典里没有个人利益和荣华富贵。他离婚的妻子依然关心着这个男人,又不敢再与他生活在一起。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还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龙彪其实不是一个人,龙彪是一种现象,是一个民间发明人群体的缩影。
龙彪们需要的,是一个适宜的支点。
龙彪们的出路,应该在于科研体制的改革,在于政府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实际的支持。或许,一种切实可行的扶植民间发明人的机制应该建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