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扩大内陆沿边开放,要求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当前正值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大变革和国际分工大调整,世界产业转移和国内产业内迁,使得“海外接单、沿海加工”模式向“沿海接单、内地加工”模式转变,这是内陆地区扩大开放、建立内陆开放经济战略高地的重大发展机遇。
影响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的因素
我国沿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是一种自然生长的进程,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因势利导。而在内陆地区,寄望于市场自身的发育通过承接产业梯度转移,进而建成外向型经济的高地是不现实的。随着内陆地区贸易成本降低,经济发展的内生集聚力逐步加大。但目前内陆地区的积累还未达到突破点,尤其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外部环境下,政府对内陆地区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非常关键。 内陆腹地广阔,人口众多,大中小城市体系比较完整,市场潜力大。近年来,伴随着国际经济低迷、沿海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内需市场的加快发展,开始出现资金向内陆地区流动的趋势。内陆地区通过深化制度和体制改革,降低各种交易成本,创建吸引资金和人才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往往能获得比多数沿海城市更大的优势,获得超常规发展。
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最大的劣势就是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带来的物流成本高昂,大大制约了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内陆交通运输条件有所改善,尤其是我国加速“南向开放”的战略布局也使得在“东向开放”中处于“末梢”的内陆各省市在“南向开放”和“西向开放”中处于开放“前沿”,从而加速了内陆建立开放经济中心的进程。
实现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的路径
其一,强化推动力。国家要从宏观层面规范引导内陆地区诸多具有地方色彩的“战略”“模式”,将它们统一到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上来。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策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的关系,淡化内陆的区位劣势和行政区划界限。在综合考虑内陆地区劳动力等要素的基本情况下,政府引导不搞行政主导,要循序渐进,把握好产业进退节奏,掌控好开放的重点、深度及广度。
其二,优化集聚力。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及产业升级的需要,大批进出口加工制造企业开始选择向劳动力成本低的中西部省市转移。因此,根据西部内陆地区自身比较优势确定重点发展领域、重点承接国家和地区,实行错位发展,打造城市服务外包品牌,明确服务外包发展的目标、重点领域和区域,发展高端服务外包产业。
创新开放模式,拓展合作空间。鼓励企业参与对外贸易交易会,同时努力扩大国际会议的贸易功能,旨在加强西部内陆地区企业与世界企业的联系,让更多的企业了解西部内陆,引进更多外资,最终实现以西部内陆的对外贸易发展带动整个大西部的全方位发展。另外,我国正与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5个自由贸易区,已签署10个自由贸易协定,西部内陆应充分利用已有的这些贸易协定,努力在多层次、全方位和宽领域上与世界各国开展贸易,努力拓展对外合作空间。
扩大开放领域,加强区域合作。随着产业结构的转移,国家将加强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开放,这些地区也可能成为未来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西部地区应该加强区域合作,争取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获得集聚效应;同时西部内陆地区应加强与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合作,积极促成贸易保障、投资促进等政策制度的产生,建立良好的区域合作体制。
拓展外商投资形式,扩大劳务派遣。坚持引资与引技、引智相结合,吸引外商在西部内陆地区新建企业。充分发挥外商新建投资企业在促进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对西部甚至国内企业的带动作用;将引进外资与重大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让重量级外资产业项目落户西部,推动西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鼓励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企业通过对外投资能不断扩大其企业规模,更有效率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还能学习到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另外,扩大西部地区内陆企业劳务派遣,在给务工者带来收入的同时又可以解决西部内陆地区的就业问题。
其三,降低贸易成本。加快物流建设步伐,降低物流运送成本。除了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大力发展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网络外,内陆地区还要努力提高物流效率,创新内陆现代物流发展,加快口岸经济发展。如新设内陆保税港区,实现“区港联动”和“监管一体化”;建立区域通关和检验检疫江海联运电子监管模式,提高国际集装箱物流运输效率;建立现代物流园区,建设一批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工业生产物流中心和商贸流通物流中心;抓紧落实西南六省推行“关检直通放行”模式,对实施“绿色通道”的企业出口货物免口岸查验,加快进出口货物通关速度,设立基础建设专项资金账户吸收基建资金。
通过制度创新,降低各种交易成本。如大力推进对外经济体制改革,扫清扩大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跨国公司,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模式的企业制度;加快市场体系的开放,健全产权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重视发展证券市场和民营企业间拆借市场等区域性资本市场;建立统一、高效、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形成辐射和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内陆对外开放的示范区。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