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雀山下,沂水河边,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六万多先烈英魂长眠于此。
进入牌坊式的大门,记者心怀敬意。前来祭扫的人已众多,除临沂当地的市民和学生外,不少外地朋友亦来此,祭奠、缅怀先烈。
革命烈士纪念塔庄严肃穆,塔下,来自山西的陈尚元老人正在给自己的孙子讲述革命先烈故事。“女英雄陈若克,带着未满月的孩子在监狱里,面对日军的严刑逼供,宁死不屈。”孩子若有所思,似乎明白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我希望他能因此懂得感恩。”老人说。
革命烈士纪念堂,两层飞檐,斗拱交错,已被肃穆的人群挤满。人们将鲜花敬放在墓前,以此寄托哀思。在这哀思中,“常恩多”“陈若克”“辛锐”“王麓水”等一个个名字,都仿佛有了生命,向人们讲述着或动人或悲怆的故事。
在革命烈士纪念塔的东南方向,松柏掩映中,开国大将粟裕的部分骨灰播撒在此。当年,在沂蒙山区乃至华东解放区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粟裕生前曾立下遗嘱,‘在我身后,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不要举行追悼会’,他的骨灰最后被撒在全国各地,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一位中学生对粟裕将军的事迹非常熟悉,自愿为他的同学们当起了解说员。
在抗日战争纪念馆里,泛黄的命令书、作战的地图、缴获的敌军手枪、将军破损的皮带、战士的家书、驻前线民工的手推车……太多的实物向人们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也向人们呈现着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面对先烈,我们深情地释放着心中的思念与崇敬,但是此刻,我们也毋须感到沉重,只需要昂首向前,用最好的精神面貌求国家之发展,或许,这才是对先烈最好的祭奠。
(本报记者 赵秋丽 特约记者 周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