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整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铜镜的过程中,笔者对其中的两面晚期铜镜产生了兴趣。这两面铜镜形制相同,均为印章式钮,镜背纹饰分为内外两区,素卷缘;大小接近,内区纹饰都为首尾相接、尾部卷曲的双龙纹。这两面铜镜质地厚重,纹饰流畅自然,是我国晚期铜镜中较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最为特殊的还是镜钮上的铭文。
这两面铜镜的钮上清楚地铸有“大顺三年孟秋月造”七字楷书铭文。中国历史上用过“大顺”年号的皇帝有两位,分别是唐昭宗李晔和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唐昭宗大顺年号仅用两年即改元“景福”。张献忠所建的大西政权也使用过大顺年号,前后正好三年。从铜镜的特征来看,也具有比较明显的明代风格,如圆形平顶带铭文的印章式钮等方面。据此,我们可以确定其铸造于明末清初。
张献忠(1606-1647),字秉吾,号敬轩,是与李自成齐名的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于明崇祯三年(1630)起兵反明,先后征战多年,辗转各地,从黄河流域一直打到长江流域。明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攻破成都后建立大西国,称帝并建元大顺。其时清兵已经入关,明朝实际上是名存实亡。大顺三年冬,清兵由陕西进攻四川,张献忠率军迎击,不料兵败于川北西充凤凰山,其本人也中箭身亡。由于张献忠所建的大西政权延续时间较短,有关这一时期的文物发现不多,而根据铭文,这两面铜镜的铸造时间为“大顺三年孟秋月”,大顺三年为1646年,孟秋月即夏历七月(公历9月),同年冬月,张献忠即兵败身亡,这两面铜镜是此前几个月所铸,显得弥足珍贵。
类似的铜镜在国内其他地方也有发现,如《文物》1960年第1期发表的一面“大顺三年”铜镜与前述铜镜在形制和纹饰方面基本相同,铭文也一致;《四川文物》1984年第2期所载大顺三年铜镜则在铭文上有细微差别,为“大顺三年孟夏月造”。孟夏月为夏历四月,看来这种铜镜至少铸造过两批,史载张献忠称帝后曾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大顺三年”铜镜的发现对此是一个佐证,当是大西政权工部所属工匠铸造的。
(作者单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