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29日 星期六

    文化风云

    让京剧之春繁花似锦

    ——观国家京剧院“致春天”有感

    秦华生 《 光明日报 》( 2014年03月29日   12 版)
    京剧《穆桂英挂帅》

        北京初春,梅兰芳大剧院每晚灯火辉煌,人群川流不息,国家京剧院“致春天”系列演出拉开帷幕。连续二十几天精彩纷呈,盛况空前。这次连续演出,舞台形式很丰富,既有青年演员传承的各流派大戏,如梅派的《穆桂英挂帅》《韩玉娘》,程派的《锁麟囊》等,又有创作的新戏《大漠苏武》,还有多场折子戏。尤其是三台演唱会,不仅有国家京剧院老、中、青名家亮相,而且邀请了北京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及天津、上海、吉林、武汉等地的名家登台献艺,场场爆满,掌声雷动,演出效果奇佳。几种演出形态的连续展示,充分体现了国家京剧院老、中、青三代强劲的实力,特别是展示了一批青年演员传承剧院丰富的保留剧目,提高了他们学戏的积极性,锻炼了队伍,鼓舞了士气,达到了预期效果,可喜可贺。

        为了进一步把京剧传承发展做得更好,笔者不揣浅陋,提出以下几点个人的一孔之见。

        首先,作为国家京剧院,怎样追求、如何形成并保持剧院的艺术风格?为此,务必高扬中华艺术精神和艺术理想的旗帜,高扬首任院长梅兰芳追求“美善之质”的旗帜,承担社会责任,担当中华道义,像古代诗歌“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承继“美教化,敦人伦”的教育功能,使国家京剧院的演出成为当今京剧舞台最美的一道风景,成为化解社会矛盾,体现民族艺术特色,滋养美好心灵,培育伟岸人格的正能量。

        其次,加强剧目建设,传承与发展一批独特的优秀剧目。这是剧院艺术风格形成和保持的关键。为此,就需要在剧目“三并举”方针指导下,清理剧院剧目家底,像《四郎探母》,基本原汁原味地传承一批优秀剧目;像《韩玉娘》,加工改造一批原有剧目;再像创作《大漠苏武》一般,有计划新排少量剧目。

        新创剧目既费劲费工夫,成为保留剧目的概率又很小,因此,移植其他戏曲剧种的优秀剧目,相对成功率高一些。当年,梅兰芳院长曾向汉剧移植了《宇宙锋》,从豫剧移植了《穆桂英挂帅》。十多年前,国家京剧院又移植了滇剧《瘦马御史》。这些成功的案例,可演绎成一条剧目生产的经验。

        今年是梅兰芳诞辰120周年。以前,我曾建议国家京剧院复排加工《龙女牧羊》。该剧梅兰芳1950年就有过策划,并让许姬传根据唐人小说《柳毅传书》改编、撰写剧本,准备排演。此后由于各种原因,到1959年初,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梅兰芳又请范钧宏、吴少岳、许源来、吕瑞明等新撰剧本,但又为配合形势,移植了《穆桂英挂帅》。1960年底,准备庆祝建党40周年,梅兰芳又为新排《龙女牧羊》做了一系列准备,奇怪的是仍未排成,使他在1961年庆祝建党演出的设想化为泡影。当年8月8日他不幸病逝后,1962年由刘吉典作曲,杨秋玲扮龙女,夏永泉饰柳毅,才搬上了舞台。虽完成了梅院长的夙愿,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此剧一演即过。如能重新搬上舞台将是另一种艺术呈现。

        再次,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演员的素质培养。有的青年演员,学戏只学了形似,未能体验人物复杂情感中迅速转化的心态,进而达到神似。如《杨门女将》第一场,穆桂英和婆婆正忙着为宗保祝寿,突闻宗保战死沙场。这种大突转,由大喜突然进入大悲,需要演员体验突然失去丈夫和儿子的震惊,进而悲怆,再而悲愤……之后因为害怕百岁太君突然失去孙子,承受不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大悲而刻意隐瞒,偏又露出了端倪……这一系列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需要演员细细体验,深入体味,才能层次分明地表现出来,让观众看明白,受到感染和感动。

        梅兰芳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给戏曲青年演员讲课中,专门讲了一次《要善于辨别精粗美丑》,要求青年演员“必须努力开阔自己的眼界。除了多看多学多读,还可以在戏曲范围之外,去接触各种艺术品和大自然的美景,多方面培养自己的艺术水平,才不致因孤陋寡闻而不辨精、粗、美、恶,在工作中形成保守和粗暴。我们要时刻注意辨别好坏,将来舞台上一定会出现不朽的创造。”“观众里面有很多是鉴别力特精的,演员们耐心听一听观众尖锐的批评,会帮助我们眼睛、耳朵变得更尖、更亮,能发现更多值得参考的东西。”青年演员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学戏不仅仅掌握形似,而且要钻研,尽力达到神似。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有自己的发展创造。这就需要明白,学诗“功夫在诗外”。学戏要上档次,须在戏外去寻求,去升华。例如,梅兰芳大师常看外国电影,专门去欧洲考察,并观摩话剧、歌剧、芭蕾舞剧。

        青年京剧演员及从业者应进一步明白,每个时代都有新的观众群,都有独特的审美标准,因此,每个人的京剧表演生涯不仅仅只是一种职业、一种生存方式,一种自我满足,而且是一种人生追求,一种与世界和自己心灵的对话载体,一种人生精神升华的自我表现形式。

        祝愿“致春天”越办越出彩,成为当代舞台之春的新景观!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