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29日 星期六

    前沿直击

    辽宁如何盘活“地方才力”

    刘勇 毕玉才 《 光明日报 》( 2014年03月29日   11 版)
    “千名院士专家进千户企业”行动东北大学对接推进会现场 朱永杰摄
    大连海洋大学副校长陈勇在獐子岛海洋牧场指导生产 朱永杰摄

    “千名院士专家进千户企业”行动沈阳农业大学对接推进会现场 朱永杰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专家陈温福在田间指导科研 朱永杰摄

        辽宁省有两院院士5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000多人,可谓人才大省。但这个人才大省却不是人才强省,由于缺乏有效通道,大量人才闲置、流失…… 

     

        辽宁省是一个人才大省,但却不是一个人才强省。不是人才能力不强,而是人才的“才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全省14个市的人才分布也不均衡,一半以上人才集中于沈阳和大连,丹东、本溪等城市一向被视为“人才的第三世界”。

     

        2012年,辽宁启动了院士专家智力支持行动;今年年初,又开展了“千名院士专家进千户企业”行动。36名院士、1100名优秀专家集体出山深入企业,共唱兴辽大戏。

     

        辽宁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辛桂梓说,院士专家进企业活动,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科技生产力,释放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能量,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党管人才方式的一次创新之举。

     

    组织部门当“红娘”

     

        辽宁省共有各类人才477万人,每万名人口中就有各类人才1065名,名列全国第六位。其中,两院院士5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8000多人,无论是专家人数,还是科研成果、专利申请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

     

        然而,正像大量的专利和科研成果都处于“沉睡”状态一样,大批存量的人才也因无用武之地而处于闲置状态。其结果:一方面是企业求贤若渴,一方面是大批科研成果“落地无门”,一方面是大量人才闲置外流。

     

        丹东凤城是国内汽车发动机增压器的三大产地之一,产量占全国25%。然而,由于地处偏僻的辽东,置身于“人才的第三世界”,自身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导致假冒仿制现象流行,极大损害了企业信誉,市场份额年年萎缩,企业主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

     

        为企业寻找急需的院士专家,为院士专家征集对口的科研项目,让企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质的飞跃。辽宁省委组织部发挥党管人才的优势,主动出面当“红娘”,为人才和企业牵线搭桥。

     

        2012年,经过对100户创新型大企业和1000户科技型中小企业报送项目的反复筛选,组织部共敲定208个经济牵动力强、创新空间大、急需智力支持的重点项目,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推荐给院士专家。经过专家与企业协商洽谈,12名两院院士、176名省级优秀专家“接盘”项目,走进企业,定向攻关、孵化成果。

     

    人才和企业“天仙配”

     

        企业与人才心仪已久,一旦踏上鹊桥,立即碰撞出“爱”的火花。

     

        经组织部门牵线,2012年7月,吉林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等8所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内燃机研究所、德国凯策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的研究机构,齐聚前文提到的县级市——丹东凤城,组建了辽宁汽车发动机增压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会聚了高端技术人才和研发人员22名,迅速转化技术成果62项。全市汽车行业立即从以往竞相压价的不正当竞争,转入了高科技高附加值比拼的良性发展轨道。预计到2015年,产值将由目前的10亿元增加到50亿元。

     

        我国是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但在世界钢铁行业中腰杆一直不硬,纯度不高、韧度不强一直是制约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的“瓶颈”,辽宁本钢集团也深受其苦。201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在钢铁材料轧制理论、工艺、自动化研究方面成就卓越的王国栋牵手本钢集团公司后,协助企业研发完成“低成本、高强度、带肋钢筋生产技术”项目,为企业新增效益3.8亿元。

     

        记者从辽宁省委组织部了解到:截至目前,2012年院士专家与企业对接的208个重点项目已全部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攻克了本钢特殊钢热连轧、辽东速生杨改性等168项技术难题。转化了纸张质量检测、冰酒标准化测定等95项科技成果,带动了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制造、辽西百万亩滴灌设施农业等一批产业转型升级,完成了70多个重大项目的咨询论证,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5亿元。

     

    共同事业是基石

     

        “三年前,我一个院士也不认识,现在,我天天陪着院士转。”丹东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鞠兆喜对记者说,截至目前,丹东有院士专家工作站11家、在站工作的两院院士22名、高层次专家89名,一跃而成为人才小高地。

     

        如果说,省委组织部的牵线是人才与企业“恋爱”的基础,那么,“共同的事业”则是双方“婚姻”牢固的基石。据记者了解,在丹东,院士专家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已经达到19个。

     

        据了解,截至目前,已有70多名省级优秀专家与项目单位签订了科技成果转让协议;有15位院士、460多名专家采取科技成果分成、技术入股、进企业兼职等方式,与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已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15个,科技创新联盟150多个、博士后流动站79个,成了不走的“专家库”。

     

        沈阳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是我国著名的超级稻育种专家。中国粮食生产连续十年丰收,一方面让他十分高兴,另一方面又让他忧心忡忡。“土地太累了,也要休养生息。”陈温福说。为此,他专门研发了秸秆炭化技术,以生物炭为基质生产缓释肥或土壤改良剂,然后再还田,用于缓解土地板结、沙化,延长土地寿命。辽宁省启动专家智力支持企业活动后,陈温福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成功转让给岫岩金和福集团,不仅让自己的科研成果落了地,而且成功助推金和福这个手工作坊迅速跃升为现代化企业,去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带动500多人就业。

     

        借鉴前两年成功经验基础上,今年年初,辽宁省委组织部又启动了“千名院士专家进千户企业”行动,81岁的工程院院士李依依等36名院士和1100名省市优秀专家再次出山,接手1240个重点项目,人才与企业新的“恋情”在辽宁大地上继续演绎。(本报特约记者 刘 勇  本报记者 毕玉才)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