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政府:大数据治国时代的来临》
徐继华等著 中信出版社
当下,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大数据时代。人成为一切数据足迹的总和,人们的大多数行为都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录、储存、处理。作为最大的数据占有者,政府掌握着社会方方面面的数据,但各部门间的数据没有进行高效整合,给政府管理和民众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
该书首次将大数据与国家治理紧密结合,主张政府管理者应该具备大数据思维。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政府管理者可预测民众的下一步公共服务需求,进而提供更加智能与高效率的管理和服务,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
作者提出,大数据并不仅是一场技术变革,更意味着一场社会变革,而这种社会变革又伴随并呼唤着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的变革。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海量的数据状态及其相应的数据处理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一个影响整个国家和社会运行的基础性社会制度。它是治理交通拥堵、雾霾、看病难、食品安全等“城市病”的利器,更将为政府打开了解社情民意的政策窗口,打造平台的政府、服务导向的政府、开放的政府,即智慧政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而如何达成目标,该书给出了符合时代发展的答案。
《两个故宫的离合》
【日】野岛刚著 张惠君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英国有伦敦大英博物馆,美国有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法国有巴黎卢浮宫,日本有东京国立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都是独一无二的。
但在这个世界上,却有两个故宫博物院。
“两个故宫”是东亚近代史的产物。故宫的魅力根源,来自于数次奇迹似的历史转折。两岸故宫不只是珍奇、瑰丽的宝库,更呈现出政治权力与文化深层结构的样貌。“两个故宫”的存在,串联了什么历史情结?潜藏了多少政治人物的历史思维?
被故宫的多元——文化、艺术、政治、历史、民族精神所震慑并吸引,虽然并非专家,而且是一名外国人,日本《朝日新闻》资深记者野岛刚还是产生了要把这个完整的多面的故宫向读者传达的强烈愿望。
作者历时五年,奔波全球亲身采访,从政治、外交的独特角度梳理了两个故宫的世纪纠缠。在他看来,故宫问题不但是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的问题。在国内,还和沈阳、南京挂钩;在国外,还和欧洲、美国、日本相关。作者在书中展示的,正是这个多棱镜一样的复杂故宫。
《中国生存启示录》
梁晓声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是著名作家梁晓声最新推出的一部散文精选,是一部如何面对现实智慧生存的启示录。
作者把他用心灵发展出的生存智慧反哺到精神境界中,再用他从社会生活中发展出的知识浸透到心灵里去,为那些生活在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寻找一份心灵寄托与精神生活的充实,以及能够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的方法。他以平常心去思考人生和社会中的常态及潜在的问题,用从容的心态做一些新的尝试和突破,力图为大众的现实生活寻找借鉴,在现实与精神的总作用下,告诉我们他自己的生活感受,启迪人们面对各种各样的现实应该拥有怎样的生存态度。他希望大家作为一个正常人,拥有好的心态,用一种人生智慧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强调培养一种健康的价值观。
梁晓声的文字兼具作家、学者、思想者、观察家等多个维度,给人以多方面的启发。他以宏大的视野、敏锐的目光直面中国当下,呼唤社会良知,让读者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心灵的家园;他的写作始终坚持自己的操守,秉持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情怀,高扬人文主义的精神。
有评论认为:“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矫正社会恶疾和唤醒民众的使命,包括基本概念的重建。在这一点上,作家梁晓声先生是令人尊敬的。”
《文明的代价:回归繁荣之路》
【美】杰弗里·萨克斯著 钟振明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杰弗里·萨克斯,“休克疗法”之父,著名全球发展问题专家。29岁时成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现任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所长、联合国秘书长首席经济顾问。《时代》周刊称他“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学家”。
萨克斯喜欢把自己称为“临床诊断型经济学家”,善于从经济衰退的现象中寻找非经济性症结,这不是虚无缥缈的“蝴蝶效应”,而是更为宽广的一种视野。
《文明的代价:回归繁荣之路》正是这样一本“治愈型文本”,从对现象的确诊,到诊断分析原因,直至开出治疗处方。
呼吁道德归位,献策复苏经济,这几乎成了目前全球的共同问题。书中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深处,是一场道德危机。如果富裕和权力阶层不能对社会其他人或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做到尊重、公平和诚实,如果无法重建这些社会道德责任感,那么所谓有意义和持久的经济复苏将不复存在。
作者列出的很多症状都似曾相识。糟糕的教育导致失业,陈旧腐朽的基础建设,储蓄的崩溃,落后的教育标准,持续且不均衡上涨的社会医疗开支,公司诚信问题……这些问题都被归结于源自罪恶的“自由市场谬论”。该书说服我们接受这些文明的代价,并为此提供了回归繁荣之路的新千年地图。
《日本为什么侵华:从甲午战争到七七事变》
冯学荣著 金城出版社
该书作者现居香港,是一位痴迷于从故纸堆中探寻历史真相的民间学者。他的研究,或可为读者提供一个不同以往的参考视角。
关于抗日战争前日本对中国步步紧逼的历史,一般较少涉及。该书利用大量中、日两国的珍贵史料,分析了从甲午战争到“七七事变”40余年间,中日战争的起因,期间发生的各次战事,以及各种政治上的变化。
到底日本是否从一开始就把中国全部领土作为征服世界的踏脚石?他们有没有一个灭亡中国的全盘方略?《田中奏折》又到底是不是真的?
作者从第一手资料出发,从历史细节上首次披露了这40多年间,中日双方交恶的经过,澄清了诸如“日本灭亡中国蓄谋已久”“日本为了吞并全中国领土而侵略中国”等等坊间长期因袭的定见,深入、完整、客观地剖析了日本为何要维护诸如满铁等“满蒙权益”,日本军人与文人政府的血腥角力,进而走上全面侵华的因由和过程,以及中国几十年来反日浪潮背后错综复杂的势力。
该书试图客观回顾那段历史,收录了中日双方浩如烟海的第一手史料,言之有据。作者表示,他力图在书中多罗列事实、少发表评论,尤其是不发表情绪化的评论,尽可能真实、完整地还原战前的历史事实,并试图给读者留予独立思考的空间和余地。
《躁动的帝国: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
【美】奥利弗·斯通、彼得·库兹尼克著 潘丽君等译 重庆出版集团 重庆出版社
100年前,美国只是欧洲老牌帝国的跟班,而今天却跃居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短短百年间,美国何以变化如此巨大?纵观20世纪,美国是唯一连续打了多场战争的国家,好战是其本性使然?美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躁动百年的帝国又将何去何从?
该书基于最新解密文件和世界上最优秀学者的研究成果,以犀利的笔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17位美国总统执政时期的外交政策进行了深度解读,得出的结论就是——战争是美国的发财良机。
从两次世界大战中为交战国提供军火,到冷战时视苏联为假想敌恶意挑起核竞赛,从“阿伊战争”中为能源肆意侵略他国,到以反恐为名横行全球……凡是战火燃起之地,就有美国做大生意的机遇。
该书作者之一的奥利弗·斯通是世界影坛的杰出人物,曾经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奖。斯通曾参加越战并负伤,因而在其作品中注重对社会进行反思,体现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许多人深受他启迪,称其为“当代海明威”。
同名纪录片历时5年,耗资千万打造而成,荣膺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向大师致敬单元”作品。
《梁思成与他的时代》
朱涛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
这本书将梁思成及其建筑学术研究,放置于中国近代跌宕起伏的政治与学术社会背景之中,细致地呈现出以他为代表的一代建筑师乃至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在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内的命运,开启了“新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新视角。
1931到1948年间,梁思成回应激荡世界的现代建筑潮流,和同仁们通过建筑史的调研和写作,构筑起“中国建筑”体系,并积极思考该体系向中国现代建筑转换的可能。而在1949到1959年间,他深陷新中国政治运动的漩涡。为跟上形势,他频繁进行自我否定和改造,有时也将批判矛头指向同道。他的思想历程充满急剧的扭转、中断和切换,到最后彻底迷失。他构筑起的“中国建筑”体系也在任意化的政治潮流冲击下分崩离析。
该书以大量新史料追溯梁思成的心路历程,探讨中国现当代建筑发展与政权更迭和政治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有评论认为,该书把梁思成放回他的历史处境之中,让人们看见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与局限。然而在一定意义上讲,这才是对梁思成的最大尊重。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
【加拿大】梁鹤年著 三联书店
西方人对天地、对自己、对别人的看法决定了西方文明。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这些“为什么”,就是支配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也就是该书讨论的主题。
同时,作者认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日益重要,中、西的互动将是未来世界的福祸所依。如果对过去有所认识,对现在有所警觉,未来就会遇变不惊、处之泰然。正因如此,作者将他近三十年来体验西方文明的所得悉心写出。他说,希望把自己的眼睛睁大、视线放远,看看洋东西的本来面貌,写出一本给“大家”而不是“专家”的书。
书中提出,在轰轰烈烈地讨论“洋为中用”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洋”究竟是什么?西方的“自由”、“民主”、“资本”、“法治”,究竟包含着什么样的文化基因?诞生在怎样的背景之下?会把西方文明带到哪里?
可以想象一幅今天的地图,西端是美国,东端是俄罗斯。追求个人自由的强度西高东低地倾斜;交叉点在英、法之间。百年来,西风逐渐压倒东风,自由压倒平等。东西之别可以通过追溯文化基因如何结合了时代心态、民族性格和历史背景与契机去解读。
从西班牙到法国、到英国、再到美国的霸权交替,都是约百年的周期,分起、承、转、衰四个阶段,也就是四代人。美国之后,霸权归谁?中国应如何选择自己的角色和命运?书中有自己的一番解读。
《贾大山小说精选集》
贾大山著 作家出版社
“一个虽然著名但并不算高产的作家,在身后能引起不同阶层人士如此强烈的反响,在文坛、在社会上能够得到如此丰厚的纪念文字,可见贾大山的人格和小说艺术是具有何等的魅力。”
其中提到的贾大山,曾任职河北正定县文化局局长、正定县政协副主席,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97年病逝。
今年一月,本报刊登了习近平同志回忆故友贾大山的旧文《忆大山》,其中历数了他与贾大山十余年的交往情谊。这位在上世纪80年代颇有名气的作家开始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
该书收录了贾大山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作品,如《取经》《花市》《梦庄纪事》《莲池老人》等一批短篇佳作。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的《取经》曾荣获全国首届短篇小说奖,主要以政治视角写基层干部;上世纪80年代所写的“梦庄纪事”系列则不再直接写政治,而是写生活于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普通农民的人性及人情;上世纪90年代之后的作品意在发掘人性的共通之处。
《一座山,两个人》
严风华著 漓江出版社
这是一本讲述作者与一位山中老者交往、居住的长篇散文集。
在中越边境广西凭祥市的一个偏僻山林里,一位孤寡老人常年独居山中,以种果养鸡为生。作者偶然和他相识,便也在山中盖一简陋小屋,与之为邻。九年间,作者坚持每个月到山中闲居几日,读书,思考,作心灵的栖息。在山中居住期间,作者抛却闹市的繁华、喧嚣,过着对物质要求最简单的生活。仿佛艰苦,日子却很悠闲,自得其乐。
在这种慢生活的日子里,作者重新体会了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在静谧中重新对人性、人生进行思考,感悟许多哲理。
正因如此,作者将这段经历和体会写了下来。这部作品,既是对他自己人生的思考,也是可以让读者心灵安静下来的一本书。就像作者引用梭罗的这样一句话:“在这个充满闲言碎语的社会,我们为什么不找一个地方安静一下呢?”这本书,仿佛一剂心灵良药,可以让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浮躁的人们找到一份平和的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