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03日 星期一

    两会人物速写

    梁晓声:作家应该手握两支笔

    刘文嘉 《 光明日报 》( 2014年03月03日   04 版)
    梁晓声本报记者 刘文嘉摄

        目光炯炯,眉间川字——无论什么时候见到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梁晓声,他都带着“思想者”的表情。“很多进城打工者已不能回家,更不愿回家,年轻人恨不得一刀剪断这根连着乡村的文化脐带。”谈及这些,川字眉蹙得更紧。

        梁晓声今年考虑的提案和面对城镇化进程的农村有关。“这要分为两种情况,地级以上城市周边的农村,是地方政府特别关注的,也是房地产商特别关注的,要避免发展成为一种不成熟的‘亚城市’状态;而另一种偏远的、落后的农村,则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别让走出农村的年轻人因为巨大的城乡裂隙而‘再也不能回头’。”

        他更愿意从个体命运而非社会大势的角度观察城镇化。“其实可以探索恢复乡村塾学教育,给留守儿童开蒙。不见得要有一所正规的学校,但要有一位资深的、愿意承担塾学教育的老师。他们不但可以教留守儿童读书,还要教他们做人,并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孩子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这也可以有助于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的两难。

        连任3届全国政协委员、经历十余年履职生涯,除了留守儿童,梁晓声提案中的“主人公”还曾包括农民、农民工、城镇退休工人。除了城镇化,他建言中的“关键词”还有“免除农业税”“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等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曾以“知青文学”蜚声海内外,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却更多地转向了非虚构写作。无论是《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还是《中国生存启示录》,都是从真实的社会小切口观察、思考转型社会的生态。这种作家视野向社会学学者视野的转变,正与他政协委员的身份相伴随。

        “少年读书时,我所尊敬的那些作家,比如雨果、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屠格涅夫,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都是既写小说,又写社会评论。这给我带来的启示就是,作家应该手握两支笔,一方面写文学作品,一方面对社会发言。”梁晓声说。(本报记者 刘文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