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的晨诵照旧。
“继续晨诵顾城的诗《岁月的早晨》:太阳升起来,拿着七色光焰的画笔,在大地的调色盘上,调配着春天的晨曦;给干黄的枝条,涂上新生的翠绿;在田野的五线谱上,重新谱写生命的乐曲。蛙鸣,此起彼伏,赞美着春天——岁月的早晨。”每天的阅读、写作已成为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委员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
他的提案,亦与阅读有关——“建立国家阅读节”。
呼吁11年了。“我愿意自2003年以来第十一次提出建议:设立‘国家阅读节’,以公众更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全力以赴来推动全民阅读,确保全民阅读成为国家战略的切实有效实施。”朱永新委员再次表示。
2013年,《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列入国家立法计划,条例初稿已经完成,正在继续修改完善。谈及全民阅读工程里程碑意义的突破,他感到欣喜,但不能忽略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我国的全民阅读现状,仍然不容乐观。比如对阅读立法的消息,就形成了专家热、公众冷的强烈对比。据报道,国内某大型网站上对于“全民阅读是否该立法”的投票结果显示,“是”的支持票为99票,仅占15%,而回答“否”的网友占85%,共590票。
法律是“硬文化”,文化是“软法律”。为阅读立法为“硬”,为阅读设节为“软”。“软”“硬”兼施,互相助力,才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强化公众对阅读的认可,在全社会营造更好的阅读氛围。朱永新委员解释:许多人对节日普遍存在一个误解,即把形式与仪式相混淆。因此,对形式主义的痛恨,往往湮没心灵对庄严仪式的正常敬畏与渴求。我们必须意识到,如同清明、中秋等节日一样,国家民族的核心价值观通常必须通过仪式,才能在不断强化中得到广泛认同。因此,阅读节这一仪式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它是将心灵收获进行外显的仪式,这个过程会强化心灵的收获,并且本身就是新的收获。
朱永新委员坦言,提案不是一提了之,有些问题,需要长期关注,深入调研,才能不断深化。去年两会以后,他走访了几十所中小学,发现不少中小学图书馆藏书质量非常差;有一些出版机构,把自己长期积压的库存书籍送到学校;有些机构和个人则更关注书籍的数量和码洋,采购图书时往往重数量轻质量。
“应该把住中小学图书馆的选书配书关,把住精神与文化的最后防线。我已经就这个问题写出了提案初稿,准备在今年两会上正式提交。”他说。
在朱永新眼里,政协是个平台,委员不能缺乏表达欲,必须代表人民发出呼声,把提案视为一副担子,尽力挑好。(本报记者 靳晓燕 罗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