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02日 星期日

    光明大观

    如歌的行板

    邵大箴 《 光明日报 》( 2014年03月02日   12 版)
    窗前的红花(油画) 沈行工
    渡口细雨(油画) 沈行工
    春之曲(油画) 沈行工
    阳光下的油菜地(油画) 沈行工
    威尼斯水巷之二(油画) 沈行工
    黄色调的静物(油画) 沈行工

        最初让美术界注意沈行工这个名字的,是这位艺术家在20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月桥镇的早市》《小镇春深》《渡口细雨》等几幅描写江南乡镇普通人平凡生活情景的油画作品。在这些情节性的写实作品中,形象朴实的江南男女乡亲,和着咿咿呀呀的吴侬软语,伴着远处青石板上踢踏的木屐声,穿越画面,扑面而来,使人感到乡情的温馨与亲切。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的敏锐观察力和写实的表现力,更重要的是他在绘画创作中努力从诗意性的角度去把握现实生活,而不是如实地描绘和还原生活的真实。

        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其形式语言的构成因素主要是形体和色彩。虽然沈行工有较强的塑造形体的能力,但他更喜欢用色彩来表达感情。他说:“我选择油画,其中有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对色彩很感兴趣。”他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他的艺术潜质和才赋更多地表现于绘画的色彩。他摆脱如实再现的束缚,更自由、随意地运用色彩,并通过对于形体平面化的处理,使画面色块并置以增强色彩的表现力。他认为:“充分利用色彩的纯度、色相和冷暖这些因素的对比,而不是仅仅依仗于色彩的明度对比,显然是达至画面色彩相映生辉的有效途径。”

        与此同时,他在风景和静物画的创作过程中,获得了新的感悟,那就是他可以更加自由、随意地处理画面的图式,可以更充分地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20世纪90年代初的《古镇南浔》《皖南山村》《黄色调的静物》等作品,则代表他新的审美追求和绘画风格:主要选用风景和静物的题材,通过色彩的语言,抒发自己的内心感情。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画家对江南充满了诗性的爱。无论是远处的山坡、河流,或是近处的房屋、村庄,通过画家匠心独运的提炼和概括,这些富于江南美感的元素和谐地融合在画面里。他的风景画有的是根据写生加以提炼的,有的则是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综合形象创作的,他敢于自由地配置色彩和在图式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沈行工的作品越来越简洁、明快和有整体感,他在创作的过程中,一直在做减法。阅读他的画作,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画家去除了人物形象,去除了故事情节,去除了烦琐的细节……只剩下色、韵、情、境。在色、韵、情、境中,只有“色”是技术性的,韵、情、境则都是画家的自我观照。然而,缺少了“色”如诗如歌的表达,后三个精神层面的升华也就无法产生,因此,色彩就成了沈行工绘画最具个人魅力的标志。从《渡口细雨》明亮的黄,到《蓝色的江南风景》里的蓝,到《五月》《锦绣江南之一》的绿,沈行工鬼斧神工地驾驭着自己的调色板。他的画面里弥漫着淡淡的江南的闲适气息,仿佛看到薄雾细雨,草长莺飞,绿波树影,都罩上了一层嫩绿清新又柔和的春光。

        沈行工的欧洲写生作品,同他笔下的江南风光一样,画面一如既往的淡定,纯净,从中能感受到他特有的梦幻般润泽的蓝色,优雅、静谧,犹如有一只手在《冬日池塘》的涟漪中拨出了柴可夫斯基脍炙人口的《如歌的行板》。(邵大箴)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