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22日 星期六

    基层官兵的“大专家”

    ——记第二炮兵某导弹旅技术室主任陈学东

    作者:温庆生 吴天喜 张凯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22日 01版)
    陈学东在操作一线排除故障。 陈双维摄

        他沉默寡言,只对导弹技术感兴趣,20多年下来,熟练掌握新型导弹21个专业和300多个测试项目,取得32项科研成果;他纯洁执着,40多岁了,仍心无旁骛,似乎只对导弹阵地感兴趣,其一项发明成果运用到训练中,就使导弹发射操作时间缩短60%——

     

        从军25载,第二炮兵某导弹旅技术室主任陈学东扎根山沟,用勤劳与智慧助导弹腾飞提速,让大国长剑反应迅捷、随时能战。

     

    “昼无为,夜难寐”

     

        “只要你想得出,他就有办法。”旅长杨俊涛这样评价陈学东。

     

        “点火!”一声惊雷,大地撼动,某新型导弹拖着长长的尾焰腾空而起,直刺苍穹。近日举行的这次演练,按下发射按钮的是一名入伍刚满一年的新战士。

     

        新兵下连不动实装实弹就能组织导弹发射训练——推动该旅实现这一重大变革的人就是陈学东。

     

        几年前,新型导弹列装该旅,因模拟训练器材只有一套,操作训练只能是一个营练,别的营干等着。训练受限,军事斗争准备的步伐就要放慢。“让陈学东想想办法!”不用首长催,陈学东天天跑阵地、发射场,办公室灯光彻夜不息,画过的图纸摞了两米高,数十次试验调试……整整100天,能完全代替实弹的导弹技术训练等效装置开发成功。

     

        陈学东常以“昼无为,夜难寐”警示自己,在追求强军梦想中敢于担当。那年初冬,塞外风霜如刀。为了优化导弹平台系统测试程序,收集第一手数据,陈学东三上高原,走进发射场跟班跟训,反复优化测试方案,绞尽脑汁后终获柳暗花明。如今,该制导系统平台测试项目流程优化,已被第二炮兵同型号部队推广,使新型“撒手锏”武器反应更敏捷、出手更迅速、剑法更精良。

     

    “专家”与“杂家”

     

        有人给陈学东算了一笔账,他扎根深山25年,共完成69项重大演训和科研任务。他不仅懂技术,而且敢负责、不盲从,被官兵赞誉为“大专家”。    

     

        导弹测试,有道插拔安装密封弹体程序,形象地说,就是在弹体上安装一个上百斤的“巨大插座”,各种电源、电缆通过这个“插座”连接弹体。过去,进行插拔安装时,需要6名号手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操作,耗时费力。

     

        陈学东看在眼里,有了研究改进的念头。经反复测试、调整,插拔安装架车终于“出炉”。该成果运用到发射训练中,大大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陈学东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近几年他的手机俨然成了“热线”,找他的人很多,有将军,有士兵,有科研院所的,也有基层连队的。不管是谁找,只要是有利于部队建设的事,他有求必应,随叫随到。一次,某技术阵地航吊一度“罢工”,返厂维修将耗资巨大。训练单位找到陈学东,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换上工装,亲自爬到近10米高的航吊塔架上高空作业,仅花了1000多元就使问题得到解决。

     

    甘当人才“孵化器”

     

        “帮博士干成事,助战士长本事”,身为技术室负责人,陈学东对培养人才格外用心——不管是战士,还是博士、硕士,在陈学东手下过不了几年就能独当一面。

     

        博士王超,是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导弹专业的高材生,专业素质过硬,但实践能力有所欠缺,来到技术室后,一度压力很大。陈学东给王超量身打造能力“升级计划”,让他领衔攻关科研课题,参与实弹发射任务,派他到科研院所跟岗学习。王超果然不负重托,毕业两年完成10多项重大任务,如今已成为旅里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

     

        今天名头响当当的“排障王”三级军士长于振川,前些年还只是个“半吊子”的修理工。来到技术室学习后,陈学东有意识给小于交任务、压担子。一次演练现场,装备突然发生故障,抢修十万火急,陈学东看了现场后心里有数,指导他一步一步往下干。经历重大任务历练后,于振川又接连参与演练任务,逐步成长为精通多型导弹装备修理技能的多面手。

     

        集睿智,育栋梁。陈学东牵头组织技术骨干完成某型导弹专业理论、操作规程、技术安全手册等17万多字的专业训练教案,绘制140多幅各类教学挂图。在他的带领下,技术室成了科研成果颇丰的“研究所”,也成了人才迭出的“孵化器”。(本报记者 温庆生 本报通讯员 吴天喜 张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