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14日 星期五

    文化评析

    找回传统节日该有的情致

    陈佳冉 《 光明日报 》( 2014年02月14日   02 版)

        今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恰巧和西方情人节(2月14日)赶在了同一天,这样一来,是手捧鲜花送情人,还是家人团聚吃元宵,抑或两节都过?人们不禁会问,“土节”和“洋节”PK,谁更占上风?

        “甜元宵敌不过艳玫瑰”“洋玫瑰盖过土汤圆”,媒体上的声音好似一边倒,洋节显然更受追捧。两节相逢,让原本可以制造两个噱头的商家,在商品促销上更愿意趋向洋节。于是,满街的广告上,“情人”二字格外突出,“团圆”却被挤到了一边。

        洋节对节日经济的“蚕食”,追本逐源,还是由于近年来人们节日观念的转变和生活习惯的变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走到今天却有些“力不从心”。曾经的浪漫变成历史,仪式变成负担。据一项调查显示,喜欢过洋节的绝大部分是年轻人,一半以上的年轻人是为了“快乐”才偏爱洋节的,他们认为“洋节轻松自在,中国传统节日过得累”。

        找个时间和理由表达情感,是我们渴望过节的一个重要原因。沈从文在《边城》里记叙了一段女主人公翠翠过中秋节的感受,“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在“那个端午”,翠翠遇到了“眼眉秀拔出群”的傩送,于是情窦初开,挥之不去,于是“那个端午”就成了翠翠的“情人节”。

        节日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表达情感。和传统节日相比,一方面洋节的主题明确直接:情人节表达对爱人的情意,母亲节表达对妈妈的感激;另一方面在形式上也比较随意:圣诞节的彻夜狂欢、情人节的互赠礼物、万圣节的魔鬼面具,它让人们很容易就找到情感宣泄的渠道,成了聚会、开心、狂欢的盛宴,成了张扬心情的理由。在大多数年轻人看来,洋节更像是为自己过的。

        反观我们的传统节日,虽然每个节都有自己的主题,但内容交叉、重复,比如元宵庆团圆、中秋庆团圆,除夕更要团圆;清明纪念先人、端午纪念先贤、中元节纪念先人,除夕也要纪念先人。大大小小的节日总围着祈福、平安、团圆的主题转,反而给人造成“情感表达太模糊,一腔柔情无处掷”的尴尬。

        至于形式上,过传统节日总是过分地强调物质,特别是饮食,使很多节都成了“美食节”:春节吃年夜饭、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吃完了,节便过完了,对于节日的记忆似乎只剩下胃里的一堆残羹。中秋赏月,元宵花灯、清明祭祖、端午赛舟、七夕乞巧、重阳敬老,我们的传统节日不能只停留在“舌尖上”,那些看似呆板、无意的节日仪式凝聚着我们祖先几千年来的美好愿望和朴素情怀,它无滋无味,却更动人心弦。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首欧阳修的《生查子》反映的就是当时元宵节的情景:花灯如簇,情意绵长,就算没有吃元宵,这样的感情也让千年之后的我们感到动容。当下,不妨借着元宵节与情人节pk的“契机”,找回我们传统节日该有的情致与兴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