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14日 星期五

    元宵节

    《 光明日报 》( 2014年02月14日   05 版)

        农历元月十五日的元宵节是新年欢庆的高潮,也是大结局。这是新一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元宵”。面对这第一轮满月,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如苗族、壮族、土家族、侗族等,汉字文化圈的国家朝鲜、韩国、日本,以及遍布各地的海外华人,都以大致相同但又各有特色的方式,共庆这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没有一个单一的起源。它是千百年来不同流派、民族、地域、阶层文化融合的产物。我国上古时期就有“元日祈谷”的传统,采取“燎祭”的火祭仪式,烟云腾天,沟通人神。《史记》以汉武帝祭太一神为元宵节的起源,并开启了后世灯火娱神的先河。道教宣称它的创使人张道陵出生于正月十五,并且它所信奉的神天官、地官、水官,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所以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天官管赐福,因此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日子。佛教把元宵节追溯到汉明帝时期的佛教传入,为“燃灯表佛”而有此节。隋唐时代相信这个说法的人很多。各家把这个重要的节日纳入自己的体系中,同时也为这个节日增添了内容。

        元宵节首先是个农业节,人们在春天开始的时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不管是彩灯还是其他活动都会围绕这个主题。与此相对应的,就是祈求子嗣繁衍、人丁兴旺,花灯历来是中国人祈子的吉祥物。

        元宵节也是全民的狂欢节,人们吃汤圆、观灯、娱乐,游行,游行中有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抬阁等传统艺术表演,放烟花则是元宵节的高潮。在这一天人们无须辛苦劳作,放下平时的规矩礼法,所谓“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游戚属及下隶工贾, 无不夜游。”元宵节这几天打破平时秩序,全民出动,平民百姓可以与达官贵人摩肩接踵,所有的欢乐尽情释放,所有的娱乐尽情展示。狂欢的时间,唐代的元宵灯节是三夜灯,北宋增加至五夜,南宋是六夜,而明朝则延长至十夜。

        元宵节也因此是情人节。那些平时不允许出门的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们,这晚可以走出家门,看灯、看戏,也看人。很多美好的邂逅就在此时发生,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所咏的就是在这个特殊日子里的回忆。

        元宵这天还可以做一件现代看来很时尚的事就是“偷菜”。清杨庆琛《榕城元夕竹枝词》云:“曲曲弓鞋印绿苔,来生夫婿试先猜。红裙几点新泥污,罗汉洋头拔菜来。”姑娘们借看灯之际,到野地里拔菜,占卜自己来年的运气,讨个好采头。福建、广东、台湾至今仍有此习俗,民谚说:“偷得葱,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看来现代白领们在办公室做的事情还是渊源有自的。

        元宵节是个女性节。它的很多活动都是由女性参与并主导完成的。拜月本身是阴性崇拜,古代有“女不祭灶,男不拜月”的说法。女子在这一夜拜紫姑,群游出行,拜佛,走三桥,摸门钉,构建女性自己的世界,包含了女性祈福、求子、养蚕丰收等核心愿望,这些活动,男子则要回避。女性在这一天享受了充分的休息、自由和社交权力。

        (摘自王德岩《节日的天空: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 作者系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