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难进,脸难看,事更难办。真的挺恐怖的!”这是北漂小伙小周缘于自身经历的无奈慨叹。办理护照时,工作人员要求他提供一些实际上并不需要的材料,为此他在工作地北京和老家之间往返折腾了6次。类似这种事情,不少人都遇到过,此事也成为反“四风”的一个典型案例,引起了很多部门的重视。
这些年来,“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逐渐有了改观,特别是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向好变化的趋势很明显。然而,“门好进,脸好看”,只是改掉了官僚主义最表面的毛病,如果就此止步,事难办的问题就不会被触及,也难以改变。有些工作人员,脸上笑呵呵,说话热乎乎,讲制度、讲程序,让人挑不出毛病,一来二去,该办的事总有理由不给办,群众心里有苦说不出。
“门好进,脸好看,事却不好办”,折射出作风转变的一个常见顽症:避重就轻,浅尝辄止,稍有改进就评功摆好,不肯积极主动更进一步。比如,近年来,很多地方为了联系群众,开设了政府服务热线,效果如何?《光明日报》1月18日曾报道,据中国市场学会服务质量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服务质量状况调查》显示,地方政府部门热线电话服务合格率仅为32.7%。要么打不通电话,要么态度恶劣、瞎指挥、推诿扯皮糊弄人。这种热线看似增加了服务群众的渠道,可实际上并没有方便群众,也断不会产生正能量。
改作风不是装样子,不是党政机关内部的“自循环”,看着舒服,听着悦耳,群众来办事还是为难揪心。近日,山东省省长郭树清在省人代会上说,要“认真解决‘门好进、脸好看,但事还是难办’的问题”,这话说到了关键处。群众进门看脸,是为了办事,如果不着力解决事难办的问题,门好进、脸好看便沦为无益的形式,一点用处也没有。
当然,由于人员素质、工作作风、部门利益等种种原因,从门难进、脸难看,到门好进、脸好看,再到事好办,不会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复杂艰巨、不断深入的过程。这提示我们既要看到成绩,又要看到不足,拿出更多的勇气和智慧,敢于啃硬骨头,把改革创新精神体现到实际工作中,积小胜为大胜。特别是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参与单位层级下移,和群众直接打交道的工作更多了,需要继续着力打通服务的最后一个环节,让群众切实感受到门好进、脸好看,事也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