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04日 星期二

    新春走基层·别样春节 人间百态

    独在异乡的留校大学生们

    郑晋鸣 《 光明日报 》( 2014年02月04日   03 版)

        大年初四,不少大学生早已在浓浓的年味中进入了“假期状态”,然而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回家过年,而是留守学校,度过了一个别样的春节。这些独在异乡的留校大学生是怎样度过新年的?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独立的“打工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大二学生尹涛今年没回老家过年,而是留在南京一家饭店打工。家在湖北恩施的他家境一般,父亲左脚受过伤不能干重活,母亲在电器厂做零件加工,两人的辛勤工作勉强支付尹涛的学费。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尹涛决定在这个寒假独立起来。

     

        得知独子不回家过年,尹涛的父母既忧心又欣慰,爱子心切的他们“发动”了十几个亲戚对尹涛进行“游说”,但尹涛依旧是铁了心要留在南京打工。“能够经济独立、自己养活自己是我大学四年最大的目标。”尹涛坚定地说。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大年三十的晚上,端了一天盘子的尹涛回到宿舍,给家里打了一晚上电话,听着家人的声音、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这个小伙子忍不住留下了思乡的眼泪。

     

        “其实我也不算辛苦。”尹涛说,在他的同事里,也有两位一样不回家过年的大学生。而在南京这座城市,还有千千万万个像尹涛这样虽然家境不好,但却很有志气的青年学子,在这个春节,身在异乡的他们正用汗水与努力浇筑着梦想的未来。

     

    忙碌的“充电族”

     

        随着201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的结束,不少参加考研的同学也积极投入到复试的准备中。南京各大高校的图书馆、自习室都活跃着考研学生的身影,学子们埋头苦读的画面构成了校园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江苏今年有800多名大学生选择留校过春节,除了备战考研,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利用寒假留校为自己充电:备战雅思、托福考试,做实验……留校大学生的春节过得简单又充实。

     

        陈竟文是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专业的博士,家在乌鲁木齐,因为要进行课题研究,她索性在学校过年,这也是她在外地度过的第一个春节。让陈竟文倍感温馨的是,这个在异地度过的春节也是年味儿十足。“学校为我们准备了可口的年夜饭,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留校过年一点儿也不孤单。”陈竟文笑着对记者说。

     

        江苏师范大学大四学生刘煜也选择留校“攻关”学习,即将出国读研的她利用寒假时间进行雅思、托福考试的复习。她告诉记者:“以前春节在家就是吃吃喝喝玩过去了,今年给自己‘充电’的感觉还是很充实的。”看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庞,记者不禁感慨,这些青年学子利用假期留校学习,虽然没有与家人团聚,但却收获了知识。

     

    无奈的“逼婚族”

     

        不错的外貌、热门的专业、殷实的家境。马可可今年25岁,研究生在读。在亲朋好友眼里,他是家人的骄傲。

     

        但是今年春节,马可可却没买回家的车票,原因是自己“没对象”。“每次回家过年,都得应付七大姑八大姨的盘问。”马可可一脸苦恼地说,“父母最常叨念的一句话就是‘像你这么大,孩子都该满地跑了’。”

     

        与传统的“先成家、再立业”想法不同,马可可想“先立业、再成家”。“回去就是相亲,想起来就头疼。”他告诉记者,如今自己最大的目标是让学业、事业走上正轨。“现在生活成本这么高,而我还没有工作,根本不适合结婚。”马可可无奈地叹了一口气。

     

        有专家表示,“逼婚族”春节不回家过年,怕无法对家里有一个“交代”,透露出的是年轻一代以学业、事业为重的新想法、新观念,这也是80后、90后思想成熟的表现。独自在另一座城市打拼的他们,承受着生活的艰辛、向往着美好的未来,他们的生活一样不容易。(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