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凌晨1时,地表温度零下8摄氏度。记者一行正驾车在北京西南四环外弯弯曲曲的小路上缓慢行进,突然间,眼前一下子出现数十列动车组列车,或停滞或运行,来回穿梭,煞是壮观。
眼看前方,目的地北京铁路局北京动车段动车运用所就要到了。
“哐当!”突然传来一声始料不及的响动。原来,由于道路不熟悉,记者所驾汽车的前轮不小心陷进了一条渠沟里动弹不得。天寒地冻,万籁俱寂,记者顿时傻了眼。
“我看看啊,嗨,不算个事儿。”一旁,北京动车段新闻发言人曹晓明毫不在乎,“到了咱这儿,要人,要技术,都没问题。”只见他轻轻召唤,很快就跑来了几位与他熟识的工人,二话不说利索地把汽车抬了出来。
就这样,尚未正式采访,已先有了感情。
据介绍,北京动车段是全国最大的动车检修场所,占地1800亩,相当于160个足球场大小,拥有员工2733人。而在全国运行的动车组就像城市地铁一样,需要日出而动、日落而息。每天23时后,所有动车都必须进所检修,早上又将准时出现在火车站,载着旅客奔向远方。
记者在现场发现,与春运旅客运输时的繁忙表现为紧张、热烈不同,北京动车段机械师们的繁忙是无声的。大家既没有时间说话,又要时刻保持绝对冷静。
“我们这儿所有人,只有一种班,就是夜班。”北京动车段党委书记杨德文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当千家万户进入梦乡之时,机修师傅们就该准时开工了。据介绍,除了常年上夜班外,所有干部职工都要按照上两个夜班,休息两个白班的“二加二”模式工作,无论节假日。
因此,很多人连续几年除夕都得在劳动中度过,家在外地的师傅,常年无法回家过春节。
来自湖北武昌的王洪一出生于1991年,刚刚毕业参加工作。今年,他廿九、除夕两天休息,初一初二需要工作,平生头一次遇到无法回家过春节的窘境。
“春节回不了家,你怎么跟家里老人说的?”记者问。
“我爸爸妈妈都来北京陪我过年。”王洪一回答的十分干脆。
“你父母想来也就五十多岁,上面一定还有老人吧,他们没意见吗?”记者问。
“没意见!我爷爷奶奶也都来北京了。”王洪一显得很兴奋。他坦言,有时候到了深夜,不经意间想到自己精心维修的动车第二天要载着旅客奔向远方甚至是途经自己的家乡,而自己还要坚守岗位,确实觉着挺伤感,但既然干了这行就要坚持。
“平均年龄三十出头,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岁数。”杨德文动情地说,“这就是动车机修工的实际情况。”
深夜中,与60后、70后、80后、90后的动车机修工交谈,提取“最大公约数”,记者逐渐发现,为了一个人能完成好工作,师傅们全家老老小小、祖孙三代都要做出非常大的牺牲和奉献;为了不给工友增加额外的工作负担,师傅们无论家里有事还是自己生病,一咬牙就硬扛了下来;看着动车车轮上沾染着自己家乡的泥土,师傅们自己回不了家,却祈祷着千千万万的旅客、老乡能平安回家……
北京动车段的机修师傅们也都有自己的“中国梦”,那就是:“千山万水零故障”。(本报记者 董 城 王小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