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月26日电(记者齐芳)我国科学家利用100多株H7N9禽流感病毒的基因信息,对于系统发生、溯祖、病毒分型以及遗传谱系进行了分析,绘制出H7N9禽流感病毒的动态重配模式和传播路径。这一研究成果1月2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子刊《自然·通讯》。
这一研究是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研究员领导下,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国家疾控中心、江苏省疾控中心、杭州市疾控中心和泰山医学院等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的。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翟是该研究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他介绍说,研究表明H7N9病毒的重要基因HA和NA没有发生抗原转变,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病毒人传人的可能性极小。
但是,目前H7N9病毒的内部基因重配比较复杂,没有规律性。这表明病毒在家禽和人中并没有适应,还处于快速的变异期。刘翟解释说:“流感病毒有8个基因片段组成,HA和NA是主要的命名片段。这就好像是一个团队,HA是队长,NA是副队长,其余6个基因是它们招募来的组员。这6个组员有多种组合形式,但一般来说,在一个时期内,总有一种组合占据绝对优势,我们叫它最适应基因型。然而我们研究发现H7N9病毒还没有出现占优势的组合。也就是说病毒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适应禽和人,还在进行变异。”
那么H7N9的“组员”是从哪里“招募”来的呢?刘翟介绍,主要一个来源是H9N2。“H9N2流感病毒在鸡这种家禽中比较普遍,因为它的低致病性,即使鸡染病表现也没那么明显,很容易被忽视。H7N9病毒在鸡群中与H9N2病毒共同传播,其中病毒的6个内部基因可以相互交换、混合,从而产生不同的(病毒)基因型。我们发现,尤其是在家禽中,H7N9病毒和H9N2病毒的动态重配非常普遍。”
而家禽的运输为病毒重配提供了“加速器”。刘翟介绍,此次H7N9由长三角地区向周边省市扩散的传播路径表明,病毒的传播极有可能是通过家禽运输造成的,“正是繁复的家禽流通网络,加速了病毒之间的混合与重配”。
对于病毒防控而言,由于不知道会产生哪些新的基因型,出现哪些新的危害,需要严格防控新的基因型的产生,控制H7N9病毒与H9N2病毒的重配。因此科学家建议,加强对于家禽运输过程中病毒的监测工作,严格防控病毒的扩散;同时,对于活禽市场也应该加强监控,定期消毒。
“虽然H7N9病毒还处于快速变异期,但公众不必恐慌。H7N9中NA没变,这是达菲类药物的作用位点。”刘翟说:“因此,从目前研究结果来看,我们认为达菲类药物仍可以对抗H7N9流感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