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就是人的缩影,人与马的关系,大概有些像是君子之交,平淡而浓烈。马是深深镶嵌入人的进化并和人一起深刻地塑造了世界文明进程的动物。
我一直认为,人和马是一对好兄弟、好基友。马身上集中了几乎一切我们人类所认可的美好品德:单纯、善良、忠诚、优雅——奔跑起来迅疾、猛烈而不失温柔,大概没有哪一种动物和人类的关系可以与马相比。我总觉得,马就是人的缩影,人与马的关系,大概有些像是君子之交,平淡而浓烈。马是深深镶嵌入人的进化并和人一起深刻地塑造了世界文明进程的动物。
然而,随着历史一页页翻过,随着火器的出现,金戈铁马的矫健身影飞快地退去了;汽车、火车的普及,马车也渐渐从城乡的路上消失了;如今据说在牧区里,牧民们驱赶牛羊,也已经不再骑马,而是骑摩托车。渐渐地,除了作为体育比赛、节庆仪式等传统遗产,人不知道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用到马、见到马,因此只能在文物与艺术品中一遍一遍地摩挲马、瞻仰马,在静夜里独自想象着骏马奔驰并怀念马。
在人类第一个狩猎高峰期,大型动物是猎人们的最爱,其中就有马。距今近3万年的山西峙峪遗址有大量的马骨和驴骨,并有被人敲骨吸髓的痕迹;大致同一时期的欧洲西南的洞穴壁画中留下了当时世界上人类对于野马、野牛、驯鹿、猛犸等等最震撼的艺术刻画,可能表现了猎人们对这些大型动物的复杂感情——控制它,猎获它,又期盼它们种群繁盛并能够与人类建立心灵上彼此的理解和默契。但是,这不过是一种巫术而已,猛犸象很快消失了,马也大大减少,人类最终以苦涩难咽的几种植物和强度采集度过了随后的末次冰期最盛期的艰难日子。
但是,这次锻炼也使得人类的文化获得了巨大的跃进,人对世界和动植物的认识与利用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冰盖消融后,那些被人熟悉的植物变成了农作物,狗、鸡、猪、牛、羊等动物也被驯化,成为人类主要的肉食来源。
稍后对马的驯化是最具决定性的,也走了一个不一样的道路:因为马和人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圈养、喂食和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而是一方面系驾,一方面仍然要在大自然中奔放——这是真正的驯服——对马是一种极大的痛苦,对人也是很复杂的一种感情和文化。
家马最先可能出现在今天乌克兰一带的草原上,其标志是在第聂伯河西岸的德累夫卡遗址发现了距今6000年的具有明确佩戴过马嚼子痕迹的家马骨骼。马嚼子是套在马嘴里连着缰绳的一种装置——同时考古发现这也改变了马口里的牙序。从此开始,人就可以驾驭马甚至是骑马了,这样,人的流动性大大提高,无论是从前那种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还是有目的的交往和战争都随之改观。马被驯化的时间和雅利安旋风横扫中东以及两河、古埃及等文明的出现几乎同时,说明马开始加入了改进人类文明的进程。
马车的出现,让马背上了更沉重的负担,也见证了人类文明更辉煌和更残暴的一面。马车加强了物资的输送,但马车在步兵阵营中的冲锋陷阵也令人闻风丧胆。当然,运输等需求也可以用牛和骆驼等替代,但是冲锋陷阵还只能是马。
一般认为,马镫在距今1500多年以前由在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游牧的鲜卑人发明,然后在欧亚大草原上迅速流传,正如英国科技史学家怀特指出的:“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又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马镫发明以后,使战马更容易驾驭,人与马连结为一体,使骑在马背上的人可以解放双手,在飞驰的战马上完成且骑且射、左劈右砍的军事技击。从此,欧亚大陆的格局为之突变,世界历史版图再次改写。这种复杂的马文化及战争技艺在成吉思汗的蒙古部落中达到高峰,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建立了人类历史上幅员最为广大的帝国。
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基本上就是由马背上的游牧者和河谷里的农民的互动书写的。除了内部的进步与分化,两者之间的攻防锻造了许多所谓的文明社会的最基础的成果。工业文明之前的漫长时代,人类文明最主要的精力和财力基本上都被在大河流域和高原草原这两个轴心之间进行的拉锯消耗着、砥砺着。东西方而今人人耳熟能详的古丝绸之路,其起源远非文学与文献描述的奇异商品和文化交流那般妙曼,汉家皇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其实绝不是为了向西方输出丝绸等中原物产,也不仅仅是结交大月氏等可以牵绊匈奴的联盟,其最主要的目的乃是寻找并获得马这种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只要有了战马,汉家儿男卫青、霍去病等就可以千里直击,战胜匈奴。
因此,那些马背上的英雄如恺撒、李世民等和其坐骑之间所形成的传奇关系,甚至让人感觉可歌可泣。开创了盛唐的李世民在生时就令当时最杰出的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用浮雕描绘自己一生征战中最喜欢的六匹战马——“拳毛”“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以列置于自己的陵前,这就是被世人称为旷世艺术杰作的昭陵六骏。据说恺撒曾经任命自己的坐骑为古罗马帝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执政官。这样一来,马作为最具普遍性的艺术题材之一,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但是,人常说鸟尽弓藏、卸磨杀驴,马只是农牧文明的代表,工业文明阶段,我们虽然在心底里仍然挚爱着马,却也只能以这种所谓的艺术为马献上无可挽回的挽歌了。对于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孩子们来说,马及相关的马文化已渐渐成为一个传说。
这也让我忧虑起人。工业文明的继续进化,不用饲料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的进化,会不会让人也成为多余的呢?关于一直思考着人类命运的哲学家尼采发疯的记载很有象征寓意。他发作时,正走在都灵的大街上,突然看见马夫挥鞭打马,便冲上前去,紧紧抱住马头,失声痛哭,一面哭一面亲吻着马头,泣不成声道:“我苦难的兄弟啊……”——之后,他被送进了疯人院。
其实,马和人就是一对兄弟。我一直觉得马是忧郁的,不敢正视马的眼睛。也许,马和人相互依存,看见了太多其同类与人类的奋发、残暴以及悲伤,而内心里的温情,却只能在暗夜静思中暗自流露。马无法抒发,一切忧伤都只能集中在自己的目光里。
时光轮回,马年又到,我不禁再次怀念马,怀念那些人类与马曾经的依存、曾经的辉煌岁月。也许那些艺术家的描摹、留影,可以唤起我们心中那一丝温柔,这是任何机器都不可能取代的。
我们痛感文明的异化,我们惋惜历史的逝去,我们希望在人类苦苦追索的生态文明阶段,自然与人文的多样性能够常驻,马儿又可以在辽阔的草原上奔驰,人也能够生活得更加美好。
(作者为中国文物报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