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12日 星期日

    似水如玉润余杭

    作者:唐文薇/撰文 周 铭 桂国栋 陈 彦 应召平/摄影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12日 10版)
    人约塘栖镇
    芦荻满西溪
    超山梅韵
    良渚神徽
    走进良渚博物馆
    问道东明寺
    塘栖米塑“立夏狗”
    炒茶技艺
    山沟沟村庄
    清水丝绵
    渔家乐
    茗茶径山寺

        水和玉,养就了余杭的精神。

        自东海岸的杭州湾,沿着北纬30.4度这条神奇的纬线,一路向西,在华夏大地上遇见的第一座山,便是余杭的临平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北宋的某个初夏,艳阳下粉白藕黄的花盏,在碧海中婷婷袅袅次第开放的姿态,留驻了道潜的脚步。那时东湖水汀濯出的清雅,至今还有馨香。

        早春顺着临平山的脉络往西北方向,可见十里梅花绵延。超山的香雪海,光听名字,就是一轴风骨独特的雅致画卷。虬枝如龙的唐宋老梅旁,印石书画大师吴昌硕的心迹在此袒露:“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想是水乡养出的六瓣奇梅,勾了大师的心神,令他执意魂归于此吧。

        到了超山,再北去七里的塘栖古镇便不可不访了。“市门相向锁长虹,画舸奔云趁晚风。”京杭大运河像支玉簪,在古镇的青砖绿瓦中划出一道印痕,运河上仅存的那座七孔古石桥,便是簪头上质朴的镶嵌。桥下一脉静默潺湲的运河水,不知浣白了多少清水丝绵、浣白了多少红颜鬓发;河里的船,也不知送走了多少贡果枇杷,送走了多少寒来暑往?只有一块块苍青斑驳的桥头石,在历史的书卷里述说着一语道不尽的丰盈与苍凉。

        玉,为水之精。菏泽遍布的余杭大地,因了水的长年浸润,一直闪烁着玉的光华。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让厚重的历史以玉的姿态在世人面前展露,大声而坚定地告诉世界,当别处还是一片蒙昧和混沌之时,此处已有文明的曙光绽放。内圆外方的玉琮和坚实古朴的黑陶,汇集了最原始的美与崇拜。那些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细数的玉纹,是经了怎样的琢磨,穿越了时代来炫耀先民的智慧与能耐?那些神秘而精致的刻画,又传递着怎样的信息与荣光?如今,它们只静坐在聚光灯下,坦然面对世人探究的目光。

        水是山的血脉,玉是山的品格。再往西去,径山的凌霄、堆珠、鹏博、晏坐、御爱,五峰依次排开。山中棵棵碧色的茶树,是径山朴素的女儿,静静吐露源自地底山髓的芬芳。侧耳细听,法钦的梵音似乎仍在山间缭绕,却见古刹里的僧侣,兀自煮了清泉,捧了《茶经》,盘腿论道。或许吧,佛心即茶心,清茶一杯,内心澄澈,世事便已通透。苍翠的竹林里,东坡先生在痛楚中展露微笑,诗意的墨渗进了地上黯黄的枯叶,却化作了茁壮的根,生发、抽芽,长成这山里恒久的绿。

        其实这片土地,一直在向中国传统文化贡献着最为高贵重要的营养,而这些营养的精神内核,都与水和玉的气质一脉相连,从大禹于此舍舟登陆起,就开始了代代承继。梦溪丈人沈括凝笔著书的眉宇里,似有故乡的绿蒲浅水泛着灵光;而洪昇在《长生殿》里的声声缱绻,分明蒸腾着西溪湿地的氤氲水汽。再看偏将军凌统律己坚韧的仁义品格,端端地是宁为玉碎之风;也是因了玉的品格,少保于谦才发出了“两袖清风朝天去”和“粉身碎骨浑不怕”的壮言。当然了,还有那狂放不羁却精研国学的太炎先生,在杨毕奇案的发生地,朗朗高呼着“不平则鸣”。 

        君子如玉,明玉似水。这片土地从来不缺有品格的人,像一曲绝唱,高歌着余杭的精气神。迎着日出日落,这里的人们带着固有的热忱与慷慨,秉承着独特的性灵与坚毅,引领着新的时代,而今的创新基地、创业高地,更是引来海归如云、激起雄心无数。相信历史翻过这一页,也必将记载下当下这玉般丰润辉煌的一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