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06日 星期一

    《私人订制》:迎合观众是喜是悲

    作者:胡 祥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06日 14版)

        从《甲方乙方》开始,冯小刚一直与贺岁档紧紧联系在一起。冯氏喜剧的成功为其赢得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当他涉足古装题材、战争题材电影时也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然而他倾注极大个人理想与热情的《一九四二》却遭遇票房的滑铁卢,第一次破了冯氏电影从不亏本的神话。从这个背景来考量近日公映的冯氏电影《私人订制》,或许能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

        《私人订制》重新聚齐了王朔、冯小刚、葛优这组黄金搭档,这对于制作方来说是一个非常保险的阵容。果然,该片票房连破多项纪录,一扫《一九四二》票房失利的阴霾。但是从电影最终呈现的效果来看,《私人订制》更像是《甲方乙方》的续集,难言新意。我们也能从其中看到更早的《顽主》的影子,那部改编自王朔小说的电影同样由葛优主演,可以说是冯氏喜剧的重要源头。

        《私人订制》的核心依然是造梦与圆梦。16年前,《甲方乙方》横空出世,它讨巧的分段结构、荒诞戏谑的反讽已经成为一个经典文本。时至今日,《私人订制》原封不动地复制这个经典文本,算是高调的自我致敬。如果将这种现象放在当下的电影环境中来看,借用已有经典文本进行再创作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如《西游·降魔篇》之于《大话西游》;《最强喜事》之于《家有喜事》系列,原作的知名度与观众群体能保证基本的票房,这算是电影市场的一种商业规则,但也无疑是原创力缺乏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一九四二》是冯小刚对电影艺术深刻理解之后的感悟之作,那么《私人订制》则是冯小刚对大众的一种迎合。《甲方乙方》中圆梦情境相对来说比较纯粹,观众可以带着距离去看冯小刚揭开悬念的过程,是一种温和的讽刺主义。《私人订制》却对现实有着深切关注乃至替大众找到了愤怒发泄的路径。比如范伟的“清官梦”是三个故事中看起来最尖锐的黑色幽默,是典型的反映现实。当观众随着范伟将“贿赂”他的一捆捆钞票砸在“行贿者”身上的时候,观众也找到了痛快的感觉,观众舒服了,票房也上去了。至于第二个故事“一腔俗血”,则是冯小刚通过自我讽刺来取悦观众的另一种手段,就像私人订制公司的口号,冯小刚也对观众实践了一回“成全别人,恶心自己”的精神。第三个故事同样是为观众所设计的情境——一夜暴富几乎是每个人的梦想,在荒诞中加入人文关怀,这样的迎合也为观众造了一场白日梦。看一个底层妇女数钱数到手软,某种程度也在观众中激发了更广泛的观赏欲望,想必一定有节衣缩食来“体验”这个情境的基层观众。从这个角度看,《私人订制》没有票房不高的道理。该片直白地揭开了当下俗世的欲望——做官与发财,其中有许多大家熟悉的“贪官”的段子,不能不说揭露了现实、不能不说代替观众排泄了私愤,真正做到了迎合市场。但是,该片所采用的手法却是十几年前的结构、样式,甚至更加小品化,相声化,这让期待较高的观众多少有些失望。

        影片的结尾是四位造梦师对山川河流的道歉,是环保主义者的心声。这就超出了喜剧范围,而是针砭时弊的批判现实主义,实际上是创作者借主人公的嘴说自己的话,在电影中显得有些突兀。事实上,从《非诚勿扰2》开始,冯小刚和王朔就开始在电影中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比如对生命、友情的态度。如果说这些都是小牢骚与小抒发,《一九四二》则是一次大爆发,是对历史情感和民族经验讲述的执着,那才是冯小刚最核心的创作冲动,也一定是他心中的艺术表达。然而,《一九四二》这部倾注巨大心血的作品并不被大众所认可,艺术追求屡屡受挫,这或许让冯小刚显得无奈,所以才会有《私人订制》中“一腔俗血”这样的段子出现。“冯小刚”们也在发泄,因为他们实现艺术梦想的道路很是艰难。对“雅”的坚守几乎葬送了片中李成儒的命,那是不是暗讽今天的电影市场呢?《私人订制》是导演从个人抒发转向拥抱市场、迎合大众的回归之作,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方式迅速、成功地被大众所接受了。但对于冯小刚而言,享受票房成就的时候,是否还会想起当初呕心沥血的诚意之作被忽视的尴尬呢。《私人定制》迎合市场是冯小刚的悲哀,也是电影发展中值得思考的话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