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以文化提升美丽内涵

    ——厦门公共文化服务广覆盖高效能可持续

    马跃华 《 光明日报 》( 2013年12月22日   04 版)
    厦门翔安村民在表演传统民间舞蹈“车鼓弄”。 本报通讯员 朱毅力摄

        2011年成为福建省唯一被列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厦门市牢固树立“文化惠民、幸福厦门”的公共文化建设理念,积极探索长效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全市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全面提升。当前,厦门市正在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并将“文化提升”列入十大行动计划之一。建设广覆盖、高效能、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无疑进一步丰富了厦门的美丽内涵。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星罗棋布

     

        每逢周末,厦门同安区文体中心的文化馆都会传来袅袅南音。这是同安银安堂的艺人们正在教孩子们演唱南音。2009年底落成的同安文体中心,如今已成为数十万银城人民的文化殿堂。这是厦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程度明显提升的一个标志。

     

        近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和各区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大投入力度,建成小白鹭艺术中心、经济特区纪念馆、思明区图书馆等一批公共基础设施,满足群众不同需求,集美新城文化公建项目等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正在向岛外农村倾斜。全市6个区全部新建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公共图书馆,实行纯公益服务、自动化管理。

     

        据统计,目前,厦门市有10个博物馆、10个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7个青少年宫。39个镇(街)综合文化站,482个村(居)文化活动室设置达标率均为100%,让村民体会到公共文化服务就在身边。此外,所有行政村都建成“农家书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厦门基层服务点全覆盖。广播电视“户户通”与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温馨家园”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也都基本建设完成。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布局更为合理。

     

    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每天晚上,福满山庄的小广场都会挤满跳舞的居民。刘阿姨是领舞人,每周自学两支新舞蹈,教小区居民一起跳。尽享广场舞乐趣的,不仅是城里的居民。每天傍晚,同安区西柯镇洪塘头村东亭里的洪阿姨都会约上左邻右舍,在村里的文化广场跳舞。

     

        近年来,厦门市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将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面向农村,以闽南文化为根基,实现市级主导、基层推广、培植项目、创建品牌,丰富多彩、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农村文化活动遍地开花,带动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提升。

     

        自1999年开始,厦门市每三年举办一届“厦门市群众文化艺术节”,2009年被中国群众文化学会评为全国首届“群文品牌”。每年群众文化艺术节、老年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层出不穷。

     

        “温馨厦门”广场文化活动是厦门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品牌。自2005年起,每年的5月1日到11月30日,全市近百个社区广场,每到周末都能看到曲艺、音乐等公益演出。2008年开始,厦门市财政每年补贴70万元,购买专业艺术院团的百场文艺演出,每周末在广场免费为市民演出。

     

        偏远山区群众的文化权益保障,受到厦门市的高度重视。“送文化下乡”“迎文化进城”是厦门市开创的城乡文化活动双向交流模式。市、区文化馆常年坚持“文化扶贫”,“送”出了“流动文化大篷车”“基层文化辅导”等服务项目,发掘、打造了一大批农村特色文化品牌。

     

        外来务工人员、弱势群体及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服务权益,也得到很好的保障。市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在农民工聚集地,设立分馆或图书流通点,方便农民工就近阅读。市文化馆长期坚持“艺术扶贫”,深入边远山区、农村开展文化辅导,创立中国内地第一支闽南语乡村女子合唱团“新圩嫂子合唱团”。“外来务工人员群星表演工作坊”“外来务工人员广场排舞”等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的活动,每年举办近千场。

     

        此外,思明区郑成功文化节、湖里区福德文化节、海沧区慈济文化节等,都已经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文化名片,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志愿者队伍正在形成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与供给,在厦门蔚然成风,形成机制。

     

        由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赞助的“厦门市假日文艺舞台”等一大批公益性系列活动,推出了民乐进校园等近百场演出。中华儿女美术馆、奥林匹克博物馆、宏泰艺术中心等颇具规模的民办文化机构,成为厦门公共文化的重要补充。

     

        厦门市还承担了“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制度设计研究课题。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起一支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志愿服务机制。

     

        厦门青年民族乐团、“故事妈妈”俱乐部等文化志愿者队伍不断涌现。目前,厦门市已拥有登记在册的文化志愿者万余名,他们活跃在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生力军。

     

        (本报记者 马跃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