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凤银,65岁,江苏睢宁县姚集镇石碑村卫生室室长。见到他时,他正在给一位乡亲输液。配完药水后,他灌了个热水袋,裹上毛巾,垫在乡亲手腕下。纪凤银说:“医生就要以患者的伤痛为第一关切,对待病人要比自己亲人还亲。”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为了治病救人,他以身试针
在石碑村,一提起纪凤银,老乡们竖起大拇指说:“纪医生医术好,尤其是扎针,特别准。”一个初中毕业、没有系统学习过医学的农民,为何会有如此高超的医术?“边学边拿自己做实验呗。”在纪凤银看来,勤能补拙,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学好。
上世纪60年代,纪凤银成为石碑村的一名卫生员。那时候,村里只有一位80多岁的老医生武为珍,纪凤银便拜在老医生门下。在学习针灸时,为了能找准穴道,他用自己的身体练习认穴。“第一次向内关穴试针时,施针的手止不住哆嗦,结果一下针整条胳膊瞬间酥麻。”回忆往事,纪凤银历历在目。但即便如此,他始终坚持在自己身上试针、认穴,先后用坏了20多套银针,浑身都是扎针的痕迹。现在,纪凤银给人看病时,只要轻轻一摸,就能找准穴位。之后纪凤银又多次到市里和县里参加医学培训,丰富、提高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就这样,凭着一把草药,一根银针,一颗救死扶伤的心,纪凤银投身乡村卫生事业,一干就是47年。
行医47年,他为村民垫付了15万元医药费
村里的老人吴云英说:“几十年来,纪凤银都是随叫随到,看完病就走,连口水都不喝,更不肯在病人家里吃饭,一点都不愿意麻烦别人。”乡亲们清楚,纪凤银为他们解决了太多麻烦。每次行医时碰上家里有困难的乡亲,纪凤银会主动为他们垫付医药费,村卫生室的账本上粗略记着,47年来,纪凤银已为村民们垫付医药费超过15万元。
年龄的增长加上长年的劳累奔走,纪凤银也会体力不支。2010年除夕,刚刚抢救完一名病患的他,由于操劳过度晕倒在了卫生室门前。第二天,村民们纷纷赶到10多里外的镇卫生院看望他,直到他转危为安。
如今,纪凤银给全村500多户、2000多人建立了医疗档案,谁家的老人身体不好,谁家的小孩儿出水痘,他都能一一道来。谈起纪凤银,村民们有说不完的感激和信任。
村卫生室是他一生坚守的阵地
47年来,纪凤银从未离开过那间小小的卫生室,一颗心全都挂在村民身上:他按时按点给孤、寡、危、重的病人送药上门;他挨家挨户给留守儿童发放接种通知单;谁家如果有病人要输液,纪凤银也是寸步不离地守在那里,常常在大半夜一守就是好几个小时。
为了保证24小时随时应诊,纪凤银长期一个人睡在卫生室里,只有吃饭的时候才回趟家。有人为他抱不平,因为和他一起长大的伙伴,有的当了官,有的做生意发了财,只有他从没挪过窝。可是,纪凤银心里清楚:干一件事就要干好,这样人活着才有价值。也正因为如此,镇卫生院的老院长多次想把纪凤银调到卫生院来,都被他一口回绝,他说:“村卫生室是我一生坚守的阵地。”
如果说医生是病人心中的希望,那么,纪凤银正为这希望炽热而灿烂地燃烧。(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李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