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11月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赴江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慰问帮扶了34名生活困难的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转达了中央领导的亲切问候,并送去帮扶资金。自2007年以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已经帮扶了108名全国道德模范。这是党和政府树立“关爱好人、好人好报”价值导向,构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社会各界对此反响强烈,给予高度评价。本报特摘编各地网络评论员文章,以飨读者。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朴素愿望。社会决不能让“君子固穷”,决不能让为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道德模范生活困顿。如果道德模范因生活窘迫而难以坚持善行义举,潜移默化中,会影响人们的道德信心。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在全社会明确树立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让道德模范政治上有荣誉,物质生活上有实惠,困难有人帮,麻烦有人管。这样,他们的眉头舒展了,就会在善行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信念也会深深扎根人们的心灵。
——河北苑晓申《帮扶道德模范关乎价值导向》
当今时代存在“好人难做”的种种尴尬,在社会的某个角落总有着模范受穷、英雄流泪的不和谐现象,让人难以释怀。关爱帮扶道德模范,让好人受到尊重,让英雄得到最起码的生活保障,形成看得见的持久性的保障机制,让英雄过得有尊严。久而久之,传播正能量的激情自然会赶走心底的不安,做好人就不再是令人纠结的烦心事儿了。
——安徽冯德利《关爱道德模范 激发正能量的乘数效应》
道德模范作为社会道德领域的一面面旗帜,他们身上所散发的社会正能量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为社会的和谐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关爱帮扶道德模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有德之人的关爱,让更多的人相信“好人好报”这个道理,从而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好人好报”更像是一种品牌,一种社会风气。礼敬有德之人,让“德”在全社会弘扬,和谐美好的中国梦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江苏张家港黄姜东《“礼敬有德之人” 为实现中国梦画上有力一笔》
尊重道德和道德模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正如列宁所说:“道德能帮助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如果一个地方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不道德”“反道德”,以邻为壑,钩心斗角,尔虞我诈,那么生活在其中就会感到非常痛苦。只有在一个充满高尚道德氛围的地方,才是最能够使人感到幸福的。让好人得好报,社会就会更好。那些用扎实行动体现“善行”的“先行者”得到了好报,全社会的人们都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同时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行动起来。那么“一花引来百花开”,就能够变成“万紫千红满园春”!
——河北储瑞耕《“好人好报”天公地道》
道德模范的付出,不是为了回报。但是礼敬道德模范,会鼓舞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道德行为的本身不能带来物质回报,相反,对道德的践行需要付出,有时甚至需要付出鲜血乃至生命的代价。我们不能让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泪,当见义勇为者得不到帮助,诚实守信者频频吃亏,敬业奉献者屡屡受下马威,孝老爱亲者遭白眼,那我们伤的不只是道德模范的心,而是整个社会的良心!
——安徽合肥李青《让有“德”者有“得” 鼓舞更多向善之心》
关爱道德模范不能只吹一阵风,必须建立长期“关爱帮扶”机制,切实关爱、帮扶道德模范。让关爱帮扶成为绵绵细雨,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保障,让好人有好报,让身边的好人因为奉献而使生活更充实。
——浙江温州徐陈清《关爱道德模范长效化令人惊喜》
(本报记者 龚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