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微笑是个人的表情,千百万人一起微笑就是一座城市的表情。在厦门这个连续三届赢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滨海之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早已蔚然成风,成为众多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有人说,学雷锋是“三月来四月走”,而在厦门,成千上万的志愿者用萤火之光温暖城市,用爱心与行动谱写着一首大爱之歌。
创新运行模式 让志愿活动人人可为
“雨天路滑,大家一定要当心脚下……”在厦门轮渡码头公交车站,一位身穿红马甲、腿脚不利索的老人,耐心地提醒着人们。
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叫蓝永生,是思明区城市义工的一员,他每天乘车近一个小时来到轮渡码头,不仅热心为游客引路,而且还从家里带来一大壶白开水和药箱供游客取用。一批又一批身穿红马甲的青年学生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
在这里,只要你愿意,随时都可以披上红马甲加入志愿者队伍。今年6月,原本打算到鼓浪屿游玩的北京游客王大爷,问路时被义工们的热情所感染,决定改变行程,当了一名临时义工。两个小时后,王大爷感慨地说:“志愿者们的热情是我对厦门最美好的印象。”
“每个义工都是‘最美厦门人’。”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马照南在思明城市义工协会成立大会上说。
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是一个群众自发形成的志愿服务组织,设立了义工数据库,义工们可以根据特长和爱好自行申报岗位,随时随地参与到志愿服务中,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该协会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工作流程,每周在当地媒体和互联网上刊发活动预告,根据每周六开展的不同主题志愿服务,在社会上征募广大市民自愿参与。
厦门市民热衷公益有良好的传统。早在1993年,厦门就成立了第一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之后,民间专业志愿服务组织陆续发展,如蓝天救援队、义务导游志愿服务队等纷纷成立,截至目前,厦门专业化青年志愿服务队伍已超过100支,注册志愿者达到43万人,约占常住人口的11%,其中党员志愿者就有5万余人。
实现立体覆盖 让志愿行动时时可为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在厦门却有。
“热腾腾的饭菜送到家门口,真是没想到的好事。”家住厦门幸福路的低保户曾美玉老人腿脚不灵便,自打思明区鹭江街道推出了“爱心餐桌”以来,她再也不用为吃饭问题犯愁了。
由政府和爱心企业共同出资开展的“爱心餐桌”活动现已延伸到全市大部分的街道和社区。每天,低保老人和低收入孤老都能吃上免费的午晚餐,行动不便的老人还能享受志愿者的送餐服务。
在厦门,可以说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志愿者。2004年起,厦门市启动了“爱心厦门”建设,建立各种各样的爱心平台,便于群众参与,在广场、车站、码头、旅游景点等重点场所,设立163个志愿服务对接点,并由242家文明单位的志愿服务队认领,开展秩序维护、洁净环境、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在行业窗口设立了292个志愿服务站、315个社区志愿服务站、100个小区物业志愿服务组、87个公共场所志愿服务站等活动平台,逐步探索建立政府搭台、社会参与、多方受益的学雷锋平台。同时,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优势,协调部门和行业利用“12315”“12338”“12333”等维权服务电话,随时帮助有需要的群众,厦门市将志愿服务持续拓展到民生的每个角落,让志愿服务深入百姓中间。2007年,厦门市整合全市志愿服务资源,成立了志愿者联合会,目前全市共成立了志愿服务总队和25个支队。
社区是志愿服务需求最多的地方。2011年4月,厦门市文明办、市民政局联合下发《关于建立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的通知》,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就近就便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全市所有社区志愿者工作站全覆盖,“爱心超市”“爱心餐桌”“爱心圆愿”“爱心妈妈”“城市义工”等一系列志愿活动蓬勃开展。
“你给我站住,老老实实待着,不许动。”11月的一天晚上,王忠武在回家的路上,逮住了一名正翻墙入室的窃贼,凭借多年反扒经验和一番机智较量之后,最终将这名惯偷控制住并扭送到派出所。反扒志愿大队副大队长、思明城市义工协会会长、厦门红十字海上救生队队长、大学志愿服务导师……被称为“全能志愿者”的王忠武说:“厦门这座城市很温馨。当我看到志愿者在路边捡垃圾、去敬老院为老人剪头发时,我就想我也要尽自己一份儿力量为厦门作些贡献。”
2013年的春运刚启动,19岁的徐铭辛就穿着红马甲,穿梭在拥挤的火车站广场上,帮助乘客们使用自助购票机,而在一旁给农民工送上茶水的是他的妈妈,这已经是这对母子连续6年从事春运志愿服务了。
1995年,厦门市开展“青年志愿者与春运同行”志愿服务活动,至今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每年春运,都有上千名头戴小红帽的志愿者为返乡民工提供服务,18年的相伴同行,18年的青春坚守,厦门各个领域的志愿者就像是一面旗帜,向无数海内外的游客彰显厦门志愿者的热情。
“当志愿者已经不是厦门人精神消费的奢侈品,而是一种寻常的生活方式。”厦门市文明办主任黄鹤麟说。
完善体制机制 传播志愿文化
良好的机制让人们的爱心行动时时可为、处处可为、人人可为,也让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为此,厦门市建立了完善的志愿者注册、招募、培训和表彰激励机制,建立了全市志愿者档案及资料库,开设网络注册平台,发布志愿者注册、招募等信息,推行志愿者星级认证、评选优秀志愿者,鼓励企事业单位优先录用。
“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我做义工的一大动力。”黄琳娜说,周末和儿子一起穿上红马甲参加思明城市义工活动,已成为她的一大乐事。看到9岁的儿子邱泽盛慢慢学会了与人分享,懂得关心和帮助同学,黄琳娜很是欣慰。厦门的志愿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传播和传承。
受到厦门浓厚志愿者氛围的影响,当厦门金尚社区为“空巢老人”招募服务志愿者的时候,来自东北的赵亚娟报了名。在志愿活动中,她发现社区许多“空巢老人”年岁大、行动不便,出门理发成了难题,于是,赵亚娟主动提出义务上门理发。“老人们非常客气,总是担心会给我添麻烦。”赵亚娟说,所以她准备了一个笔记本,详细记录每个月哪天哪位老人需要理发,到时就主动打电话询问是否方便上门服务。
急救知识、外语培训、心理咨询培训……厦门市建立了志愿者培训制度,对志愿者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和专业指导,并且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同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强化社会宣传,普及志愿服务理念。越来越丰富的课程让志愿者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成长。仅2013年度厦门国际马拉松一项赛事就培训输送了2000多名志愿者,保证了赛事的有序进行。
如今,各种时尚元素也加入到了志愿者行列中。青年是志愿者队伍中最具活力的群体,今年,厦门市为每个“青春志愿驿站”刻制了一枚展现行业特色、体现文化时尚的志愿服务印章。让每个志愿者在“青春志愿驿站”的每一次志愿服务留下印迹,打造了美丽厦门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
针对著名景点鼓浪屿的盖章文化,小岛上的青年志愿服务驿站适时推出了自己的印章,并且大受热捧。春节期间就有上百万人次排队索取盖章,志愿文化就在小小的印戳间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