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底特律,资源型城市的前车之鉴

    作者:张玉玲 张 典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10日 10版)
    CFP

        2013年12月3日,美国底特律市正式破产。这座昔日被誉为“汽车之城”的繁华之都,如今已沦为全美最穷的都市。底特律的破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底特律的危机,给正在快速推进的中国城镇化道路,提供了何种警示?中国许多产业单一的资源型城市又该何去何从?长期研究城市群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昔日辉煌不再,资源型城市面临危机

     

        20世纪初,底特律因为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总部齐聚于此,曾经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汽车之城”,在鼎盛时期更是位列美国第五大城市。如今,随着汽车产业的萧条,原先集中于市中心的三大汽车巨头,现在只剩通用一家,大幅裁员导致汽车产业和周边产业陷入恶性循环。失业率激增,常住人口萎缩,商店关门大吉,街道空空如也,底特律彻底沦为了一座破败之城。

     

        “在中国,依靠资源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刘士林用“体量大、矛盾突出、危机和生机并存”来概括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现状。

     

        刘士林介绍,据刚刚公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我国资源型城市的总数已有262个,其中包括地级行政区126个,县级市62个,县58个,市辖区16个。当前我国城市计有658个,即使不考虑区、县的情况,资源型城市约占到我国城市的30%,体量相当庞大,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也是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由于长期以来的掠夺式开发,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问题很多,具体包括这样几方面:一是环境问题突出。既包括地表沉降与塌陷、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破坏问题,也包括大量废水、废气、废物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如甘肃白银曾盛产金、银、铜、铅、锌、锰等贵重有色金属,铜产量最高时占全国50%以上,有“铜城”美誉,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铜资源基本枯竭,并在2008年被列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城市的本质在于提供一种“有意义、有价值、有梦想”的生活方式,它首先基于发展水平较高的物质基础和生活条件。刘士林认为,我国资源型城市在当下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意味着这些城市在物质生产生活资料获取上出现了严重危机,不仅直接威胁到城市本身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也从根本上威胁到城市的本质和意义。

     

    粗放发展,资源型城市面临转型

     

        “谈到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困境,我们在思想情感上会显得比较复杂。”刘士林以曾有“中国石油工业摇篮”美誉的甘肃省玉门市为例,这个曾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中作出巨大贡献的城市,由于石油储量减少等原因,在上世纪末就做出了迁城决定,并在今年4月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翻了两番,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其中,众多的资源型城市功不可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是牺牲。”刘士林分析说,1999年我国矿业城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417亿元,占全国GDP的37.3%。这些城市总共吸纳就业人口1.3亿人,其中仅矿业职工就多达827万。此外,矿藏资源大多位于穷乡僻壤,它们的开发对当地百姓脱贫致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源型城市的兴衰具有某种必然性,也是我国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和成本。”刘士林强调,中国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再实现GDP翻两番,如果按照能源再翻一番的公式计算,届时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将达到30亿吨标准煤。这是我国的环境、资源和生态条件难以支撑的。资源型城市走的是一条成本过高的工业化发展路子,因而它的转型发展不仅势在必行,也是落实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

     

    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在路上

     

        近几年,中国旅游界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焦作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赏。“焦作现象”的实质是焦作依靠山水型旅游产品的成功打造,带动当地旅游业迅速崛起,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焦作的成功转型——从资源型城市转为以旅游业为支柱的绿色城市。

     

        历史上的焦作曾以“煤城”著称,是一个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也是国家首批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上世纪90年代末,面对矿产资源萎缩的现实,焦作把发展的着眼点从地下转到地上,从开采矿产资源转到开发旅游资源上来。焦作市借助于世界遗址公园云台山,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了资源型城市向旅游型城市的转变。2013年仅门票收入就超过了5亿元,使“焦作现象”成为当代旅游业的一大美谈。

     

        同样转型成功的资源型城市还有“铜城”甘肃白银,具有“共和国的发动机”之称的辽宁阜新等。这些城市在面临资源瓶颈的困境时,或优化经济结构,或延伸产业链,或开发新能源,都在积极寻求一种创新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之路。11月12日,国务院颁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此规划的正式颁布意味着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正式进入国家战略,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庞大,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还是一个很艰巨的事情。对此,刘士林建议:“城市发展是否健康,关键是看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是否协调和均衡,这是考察一个资源型城市能否成功转型的重要标准。因此,资源型城市不管如何转型,都需要考虑是否处理好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于资源型城市转型而言,在战略上明确和找准定位,在实践上统筹‘选对产业,保障民生,环境友好,社会和谐’最为关键。”(本报记者 张玉玲 本报通讯员 张 典)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