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09日 星期一

    草原母亲的生命赞歌

    ——观电影《德吉德》有感

    周 夏 《 光明日报 》( 2013年12月09日   14 版)

        《德吉德》是导演卓·格赫继《尼玛家的女人》之后的又一力作,其中的草原母亲形象更是一脉相承。在中华56个民族中,蒙古族的母亲形象是最为厚重也是最为坚韧、乐观的,从片名《守护》改为以女人公命名,也可见“德吉德”在整部影片中的核心力量。

        影片中出现了蒙古族三代女性:德吉德,德吉德的母亲,德吉德的女儿。全片展现的都是德吉德在蒙古包内外的日常劳作:面对雪灾,她照顾着羊群,甚至与狼和平相处;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精心哺育着下一代,守护着家园;作为驯马师伽斯麦的妻子,她最后选择离开草原,举家迁往城市给丈夫治病,她默默承受着生活所带来的一切不幸,从来没有抱怨和气馁。影片中最为新鲜的镜头就是德吉德一边哺乳着自己的婴儿,一边哺乳着嗷嗷叫的小羊羔,蒙古族生活中的独特场景被放大到银幕上,足以让人感到震撼!但是女主人公的表情却是安静平常,波澜不惊的。德吉德的母亲对女儿家庭的爱也同样是宽厚仁慈的,她站在女婿的立场上去理解伽斯麦到城里做生意的痛苦和无奈,而不是以一个自私的态度责备男人的无用。德吉德的女儿安格尔活泼可爱,乖巧懂事,在妈妈劳作的时候一直抱着哄着啼哭不止的弟弟。这种爱的传承在三代女性的身上得以体现和延续,让人感动。就如台词所说“蒙古包里没有男人依然温暖,蒙古包里没有女人,就好像没有空气。”蒙古族女性对生活的担当是自然而然的,对于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是迎面而上的,对于生命的态度是珍视和呵护。草原母亲通常是一家之主,拥有很高的地位,这更接近于母系原始社会沿袭下来的家庭关系和生活状态。

        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母亲”形象通常被理解为男权社会下对女性禁锢的阴谋,是缺乏自我的表现,其形象往往是被解构被批判的,但是反观蒙古族女性,母亲角色却是真实而坚固的,她更有一种超然的生命力,平和而淡定,博大而深沉。这种母亲形象来自大自然,来自辽阔的草原,来自天人合一的境界,而非强制性和被塑造,让人无从解构和批判,更多生发出来的是一种尊重之感和崇敬之情。

        影片运用纪实性手法来呈现生命的原始质感,大量采用同期声、蒙古族母语、长镜头来拍摄,最大化忠实记录下人在环境中的真实状态和真实反应。导演卓·格赫不是去结构生活,而是去发现生活,这和以往同类影片的创作方式大相径庭。影片所追求的自然状态是职业演员很难达到的。女主人公的扮演者本身就是位牧羊女,又是位乡村女医生,影片中的婴儿就是她自己刚刚诞下的孩子,她在砸冰,她在割草,她在放羊,她在添柴,她在煮饭,她在打手机,她在喂孩子……她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着日复一日的常规劳作,在银幕上的表现其实就是她真实生活的一个延续,本色甚至是本能的出演完全和影片原生态的诉求相吻合。电影形态处于纪录片和故事片之间的叠化状态,凸显出影片的生命质感和极简主义风格。唯一的不足就是蒙古包内摄像机的突然闯入显得有些突兀。

        同时,影片也没有回避现代文明对于草原文化的渗入和冲击,蒙古包里吊挂的手机、老式的电视机都联系着外面的世界,丈夫伽斯麦本是驯马师,被迫到城里开饭馆却生意不济,刻意追求物质而失去了草原上本性的自由,最后还患了癌症,传统的坚守和现代的追寻何去何从?这是每一个草原主人不得不面对的生命命题选择,让人深思。整个影片的基调是厚重的,甚至是沉重的,但是在女儿生日会上一家团聚的段落却是轻松美好的,伽斯麦教女儿“骑马”也是整个影片中最飞扬快乐的场景,父亲送给女儿一个漂亮的马鞍作为生日礼物,他把马鞍架在木板凳上做成一个颇有童趣的木马雪橇。伽斯麦、德吉德和女儿一起骑着雪橇,在白茫茫的雪地里滑行,摔倒,翻滚,尽情嬉戏玩耍,轻松无邪,草原上响起一串串欢乐的笑声,德吉德的老母亲在远处看着这其乐融融的一家人,露出欣慰的微笑。也许,温馨和谐的家庭就是每一个人最后的坚守吧!

        (作者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