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

    邵璞:诗性的水墨

    梁 江 《 光明日报 》( 2013年11月29日   12 版)
    暖秋(中国画)邵 璞

        邵璞青少年时代有多年习画经历,从复旦大学中文系出来后成了文坛上颇有影响的诗人。他的禀赋和经历,恰好对应了中国“诗画一律”的久远传统。他的本质是诗人,诗属于他的天性。而诗与画均属艺术表现手段,无所谓孰高孰低,适用就好。对他而言,当诗作为一种语言方式,作为一种传达载体已难以承载其新的感悟和全部表达诉求,由诗而再度进入绘画,便成了必然选择。曾经习画,让邵璞打下了较好的根基,也让他明白了绘画之道充满艰辛。一直以来他对各种美术展览抱有浓厚兴趣,在日本游学时还专门研探两国书法艺术的异同。选择了焦墨山水,多年来一边研习一边汲取,尤其揣摩张仃、范曾等人的笔法,从中受益匪浅。这样,他凭着过人眼光选对了方向,虽然未曾入读美术学院科班,但走了一条类如传统师承的私塾式从艺之路,最终能进入绘画堂奥也就在情理之中。

        这是邵璞的难能可贵之处。似乎无师自通,实则是在巨人肩膀上的再出发。他从《芥子园画谱》那里学懂了各种中国画传统技法,从黄宾虹那里见识了笔与墨的艺术内质,从张仃那里领会了焦墨匪夷所思的表现力,从范曾那里参悟到水之于墨的无比重要性。而最后,一切努力都落实到为我所用的焦墨山水画创作实践上。而也在焦墨中,他找到了笔墨的创造力,发现了自己驾驭中国画的潜能。

        邵璞对人对己有难得的清醒认知。“墨水瓶里的墨不等于焦墨”,这种转化是高难度的,有条件的。他对黄宾虹、陆俨少等大家的笔与墨、水与纸、墨与色的特色作过细心分析,明白这些值得学习但无法重复。他崇拜张仃先生,同样知道这样的焦墨也不属于他:“张仃先生作品里的焦墨浸透着张仃先生的生命,那焦墨不是张仃先生能传授和张仃后人可以简单继承的。”而唯一的出路,是搞真正的创作,画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诚如一些有见识的美术批评家指出的那样,邵璞的焦墨山水并不是写生性山水,并非着力于写实性叙事,这是一种通过笔墨彰显主体精神的“意象性山水”。然则,这种“意象性”何所依归呢?邵璞的创作札记已然明白说到这一点:“焦墨山水是一种写作式的中国山水画,画的是山水,同时是心境。焦墨山水的诗意抒情性十分突出,表现的意境是一种精神感觉,而不是生活场景,传达来自于灵魂深处的歌声或音乐。”

        邵璞的“意象性”焦墨山水,在语言手法上已显露出明确的个人特色。他追求画面的气韵和动势,削减了写实、反映的成分。画面上有水的温润,很少用沉黑的团块。山石、远峰与松树常与流云雾霭构成飘渺灵动的意象,景物虽不繁复却能做到画面不雷同。出现在他系列作品中的景物多作了符号化概括,这让人再次联想起诗句的凝练。他的笔法融入了书法的书写意趣,已达松动、灵活而丰富的境地。这些在视觉图像和笔墨语言上体现出来的可贵特色,都很值得注意。

        笔墨至关重要。而作为一个画家,其最重要之处却并不在于他的表现技法,也不在于他或工整秀雅、或恣肆洒脱的艺术风格。艺术家的价值乃在于他的创造性,在于他的心灵诉求,在于他所进入的独特的精神畛域,以及由此带给广大观者的启迪。邵璞作品是诗性的水墨,他所营构的山水,他那些飞动的笔触和铿锵的墨迹,袒裎的是他的心性和情性。而作为观者,我们会再次获得这样的启示——人最不能失去的是心性的自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