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平均每分钟有2.5人死于慢阻肺
慢阻肺是一种可导致患者呼吸功能逐渐下降的慢性肺部疾病,具有高致病、高致残、高致死等特点。该病不仅累及肺脏,导致肺功能逐渐下降,而且还可引起全身的不良反应,显著增加其他疾病患病风险,常见的合并症包括心血管疾病、骨骼肌功能障碍、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症、抑郁和肺癌。
由于该病早期的咳、痰、喘等症状极易被忽视,往往确诊时已造成较重危害,所以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当前,慢阻肺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致死疾病。我国慢阻肺总患者数高达4300万人,每年死亡人数为128万,平均每分钟就有2.5人死于慢阻肺。未来几十年内,随着空气污染、人口老龄化等慢阻肺危险因素的增加,估计发病率会越来越高。
慢阻肺的主要患病人群为40岁以上吸烟男性。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该病患病率为8.2%。一旦患病,患者及其家庭都将面临身体健康、精神状态和医疗开销的多重打击。
早期症状易被误认为生理机能“老化”
慢阻肺的早期症状比较轻微,主要有咳嗽、咳痰、活动后呼吸困难等,容易被误解为生理机能“老化”。因此,很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其实,尽早发现患病,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在病情仍不严重,体力和精神尚属充沛的时候开始接受治疗。这样,患者能以相对较好的状态开始长期治疗,使自己不输在起跑线上。
目前,肺功能筛查是诊断慢阻肺最容易、最经济、最准确的方法,只要“吹一口气”,就可以帮助患者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理想效果。建议40岁以上长期吸烟的人群,经常暴露在粉尘环境中工作的人群,以及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人群,在每年的常规身体检查中加入肺功能检测项目。
“马拉松”式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基础
治疗慢阻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一场考验毅力和耐力的“马拉松”,唯有坚持长期治疗才能稳定病情,而且绝不能停下脚步。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患者并不能坚持长期规范治疗。
由于该病患者的肺功能损伤具有进行性下降、不可逆性进展的特征,临床表现为长期反复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久而久之还有可能演变成肺心病。因此,一旦中断治疗,很可能会引发病情的反复或者急性加重,进而气道阻塞加重,肺组织弹性损坏,甚至给肺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不仅之前的治疗成果付诸东流,还会使患者的生存质量越来越差,最终威胁生命健康。
不仅如此,每次进入病情加重期,绝大多数患者都无法避免住院,人均住院费用更是高达22691.4元。如此高额的住院费用,往往超过患者坚持一年规范治疗的全部费用。
合理用药是治疗长跑中的“合脚鞋”
慢阻肺患者在这场治疗长跑中,一定要找到一双合脚的鞋,而这双鞋就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医生应根据慢阻肺患者的自身情况,平衡疗效利弊,为患者开具合适的治疗方案。当前,治疗慢阻肺的核心药物是支气管扩张剂。它可以持续有效扩张气道,显著改善呼吸困难症状,稳定期的患者可通过坚持长期使用来预防急性加重。对于不同疾病程度,也可以考虑加入不同的药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慢阻肺是全身性疾病,长期使用药物还应考虑到不增加其他合并症风险,同时副反应要小。以稳定期慢阻肺患者使用的吸入激素为例,虽然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减少急性加重、改善生活质量的疗效,但长期使用吸入激素会显著增加口咽部真菌病和声音嘶哑的发病率。而且,研究证实,吸入激素组的患者,其肺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因此,吸入激素不是慢阻肺防治的首选。由于慢阻肺多发于中老年人群,还应注意减少骨质疏松的风险。因为长期服用激素,易引起激素性骨质疏松,导致患者易骨折,所以应避免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时反复使用糖皮质激素。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均衡营养、平衡膳食、坚持肺康复锻炼、增强体质,同时注意与医生长期的沟通,不断调整治疗方案。
(作者系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主任委员)
延伸阅读
雾霾会致慢阻肺病情加重
“近来,雾霾天气频现,很容易引起包括慢阻肺在内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发生或加重。”在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记协等主办、勃林格殷格翰(中国)支持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慢阻肺防治知识共享会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姚婉贞指出,慢阻肺患者在冬季、空气污染严重等情况下,更应注意坚持治疗。同时,健康人群也要提高警惕,因为如果空气中的污染物长期刺激呼吸道,也可能诱发气管或肺部组织病变,导致慢阻肺发生。此外,当空气质量不佳时,应减少或停止外出活动。出行应避开清晨高污染时段,尽量安排在上午10点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