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个月的等待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近日终于收到了来自北极大学的确认函,正式成为北极大学准会员。实际上,早在今年的6月5日,北极大学在第16次理事会上,已经投票决议批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成为北极大学理事会准会员。
“准会员”自有道理
为了推动环北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原居民文化的保护,2001年,来自北半球环北极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发起成立了一个合作联盟,这个联盟被形象地称为“北极大学”。北极大学的理事会秘书处设立于芬兰拉普兰大学,该机构的研究主题涵盖了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两个方面,包括北极法律、北极治理、北极地缘政治与安全、北极海岸带和海洋事务、北极可持续发展、北极环境影响评价等。
北极大学每年为成员单位提供丰富多样的学生交流机会,还设有成员单位之间的教师资源交换计划,并鼓励成员单位之间共享研究信息的资源。因为这些便利和优势,越来越多的国家申请成为北极大学联盟成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叩开了北极大学的“校门”,但为什么只能成为准会员呢?
“北极大学的成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成员,必须来自地理位置处于北极的8个国家,而来自非北极国家或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只能作为准会员参与北极大学的活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候系统研究所所长武炳义说。
据介绍,目前,北极大学拥有超过130个成员机构和组织,跨越了北半球24个时区,包含了理事会成员国和非北极理事会成员国,其中,理事会成员国只包括位于北极的8个国家。按照规定,作为北极大学的准会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可以参与北极大学的项目研究,但不能领导项目研究,可以在理事会上发表意见和建议,但无表决权。
科研成果是加入北极大学的硬指标
要加入北极大学并非易事,提出申请的大学或科研机构必须在北极大学的理事会会议上介绍自己在极地研究方面的各项成果,并参加答辩,最终由理事会成员投票表决来决定是否能顺利踏进北极大学的“校门”。
“加入北极大学的条件就是对北极的研究、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已经有充分的工作积累。”武炳义说。
早在2006年,武炳义及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北极大气环流变率的两个新模态,指出它们对北极海冰运动、海冰和淡水输出或进入格陵兰海、巴伦支海的影响比北极涛动更重要。随后,他又从风场动力学角度解释了这两个大气变率新模态比北极涛动更为重要的原因。
时至今日,武炳义及其团队的这项科研成果已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被认为是“首次通过观测研究清楚地显示出存在北极涛动/北大西洋涛动所无法解释的大气变率”。武炳义团队揭示的北极海冰变化对局地大气变化的影响为研究北极海冰与东亚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依据。
这些科研成果成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顺利叩开北极大学“校门”的基石。
在北极争取更多科研话语权
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和北极海冰消融加快,北冰洋的油气能源(未来)开发、航道通航运输及其对北半球天气气候的影响等问题已经逐步成为国际上的一大新热点,日益受到更多国家的关注。此时,提高我国在北极事务方面的话语权显得格外重要。
“加入北极大学,对我国参与北极环境保护、航道通行、研究北极气候变率及其对东亚地区的影响都将具有重要意义。”武炳义说,他认为这也将直接加深我国关于北极的科研力度,为我国学术界参与北极科研提供一个巨大的交流平台,以此获得我国在这个领域更多的话语权。
实际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一直从事与南、北极有关的科学研究和考察活动,例如,建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黄河站,常年都在获取气象观测数据,积累了大量观测资料和研究经验。同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欧、美从事北极研究的相关机构也有密切的研究合作和人员学术交流。
武炳义介绍说,以加入北极大学为契机,他们还会进一步加大对北极区域的海、冰、气观测力度,深入开展北极海—冰—气相互作用机理、数值模拟和客观预报技术研究,以及积极开展北极的生态环境研究等工作,为我国参与北极事务贡献力量。(本报记者 詹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