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古代别称江右,与江左相对。正如清代魏禧在《日录·杂说》中所言:“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作为领导干部的史文清,从辽阔旷荡的北国来到江西工作,行走在这块土地上,往往有着诗人的高怀雅兴,凝神观照一山一水、一花一木,缅怀先贤名哲,妙笔生花,都倾注了深情挚爱。诗人的观察富于穿透力,其感悟独具慧眼。收入在《行歌江右》(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中的这些诗作,或宏观或微观,展示了江西山川的风貌、历史的沧桑、人文的内涵。
江西北以庐山为龙头,南以大庾岭为龙尾,鄱阳湖口耸峙石钟山,东部绵亘三清山、鹅湖山、龙虎山,东南拔起麻姑山,赣中踞立青原山,西有武功山、井冈山,南昌附近蟠结西山、云居山。丹崖翠壑,飞瀑流泉。名山胜水,足以激发诗人的灵感。《行歌江右》集中,以山水名胜诗为大宗,既折射当今时代的背景,又反映诗人的独特感怀,呈现诗之特有的韵律美。言壮阔之景如:“汉阳峰外九江开,层嶂重峦迎日来。朗朗天澄无牵挂,徐徐雾散绝尘埃”(《庐山大汉阳峰》)。令人胸胆开张,澄思远望。而在李白所咏“日照香炉生紫烟”之处,作者也有其诗思灵动:“香炉银练垂千尺,双剑青锋刺九天。万顷奔雷缘壑下,湍思直泻鄱湖边”(《乘缆车而上秀峰》)。状峭秀之峰,飞奔之瀑,如在目前。化用前人之句,宛若天成。
不少诗作写景状物,形神兼备。如:“苍穹一线断锋锷,青谷四声应妙机”(《龟峰》);“三峰界外削云残,片片仙岩落世寰”(《三清山》);“石贞根裂隙,星殒斗横空”(《情侣合欢远眺》)。随物赋形,穷形尽相而又得其神似。
诗人或在景中寓理而议论,见其卓识,如:“无窥僧者影,时幻东林形”(《西林寺》);“登高识得大千界,望远尽意小蓬莱”(《庐山大汉阳峰》);“空翠忘归里,观心谁与同”(《通天岩》)。“若求来世愿,先弃前生骨。舍却万般情,得来一何苦”(《龙首崖》)。龙首崖在庐山大天池山下,又名舍身崖。诗借此崖生发议论,慨叹信佛者何必为了来世而割舍情爱,跳下深渊而弃身家性命呢?诗人的思索是睿智的,通达的。
江西历代出现不少先贤名哲,也有众多外来名人在江西开创事业,或栖息山水之间,诸多高僧名道在江西开山创建寺观。正如《行歌江右》中云:“气象群峰护”“今古蕴贤才”(《鹅湖书院感事》)。积淀的文化底蕴深厚,众多的人文景观,散落在这块美好的土地上。诗人徜徉其间,每怀高山仰止之情,行歌于烟水亭、琵琶亭、王安石故里、岳母祠墓、黄桥杨万里祠墓、玉茗堂旧址、宋应星纪念馆、蒋士铨墓、白鹭洲书院、青原山净居寺,古今沧桑之变,人事代谢之哀,尽付之于笔端。
诗人还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中寻根溯源,流连于江西众多的革命遗址、烈士陵园中。抚今追昔,缅怀当年情景,为先烈壮举而慷慨同仇,为头颅换来的美好江山而庆幸。其诗思化为浓浓的红色情结,融入深沉的悲欢之情。其诗云:“每临初照日,更望军旗红”(《参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感怀》)。正是怀着这种情结的凝望。诗人想象在铜鼓巨石上敲击,化作风雷激荡,仿佛听到当年的军号声声:“湘赣群山云乱飞,一击铜鼓起风雷。祠堂天井犹夕照,移步座间聆号吹”(《铜鼓萧家祠》)。形象写照,而又想象恢奇。
另外,《行歌江右》中也有不少有关江西的风物诗,继承了咏物诗以小见大、寄情言志的手法。在观照大自然一草一木时,融注了诗人对事物的认识、经验、情趣。咏莲句如:“月下风荷承露举,凭栏偏醉蛙韵长”(《爱莲池》);咏竹诗如:“高低扶云空,疏密抗风雪“(《百竹园中漫步为赋》)。此直写竹之形态。或虚写竹之气节:“暗排钉阵敌寒胆,直节虚怀士敬心。身至半空借椽笔,狂书五百莽苍林”(《乘笔架山缆车鸟瞰竹海》)。缅想当年,竹可制为杀敌利器,而其直节虚怀,又赢得士人的敬意。诗人欲借竹当笔,大笔狂书于莽苍林中。《种竹》《画竹》《听竹》《品竹》《思竹》《方竹》等,虽为短章,却从不同角度突出竹之高标清节,议论风生,富涵哲理性,俱见灵心妙趣。咏杜鹃诗如:“含羞笑靥花争胜,惭愧胭脂淡少光”(《笔架山十里杜鹃》)。杜鹃如含羞笑靥,却惭愧不如胭脂之秾艳,前句描绘,后句烘托,形容尽致。又如诗人面对秃而无枝的杉树,惊心其历尽磨难:“粗皮砺刀剑,壮士晾血衣。将心凭吊处,抚之念青丝”(《秃杉树》)。风致蕴藉,寄托遥深。
诗人深明艺术之道,诗中没有政治说教,以形象说话,以情感动人。而且作为格律诗,要讲究平仄韵律、章法布局的起承转合。这些诗作全为律绝,诗人能驾轻就熟,举重若轻;再是诗要讲究句法、炼字等技巧,方能成为妙句。集中此类诗句不胜枚举。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炼字精警,精神透出。《行歌江右》的作者也深谙此道。如:“廊间软语燕歌对,‘鱼嘴’竹排撑出来”(《清华彩虹桥》)。炼“对”字见双燕之亲昵,炼“撑”字见竹排前移之有力。或叠字而见妙,如用于首联:“暝暝山色重,隐隐泸溪明”(《感赋万人河灯送福》);“清风阵阵铜铃乱,细雨潇潇山色柔”(《魁星阁》);“隐隐树间黄瓦立,濛濛湖里白浪生”(《雨中访万寿宫》)。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诗下有笺记,可见作者对景观的留心观察。笺记本身也是文笔隽美的小品文,可与诗相与印证。如《临含鄱亭》笺记中的数句:“由此远望鄱阳湖,湖水浩荡,白帆点点,站在岭上晨观日出,喷薄而上,湖天尽赤,令人为之壮怀。”读来如临其境,荡人情志,壮人襟怀。
近些年来,中国辞赋大有复兴之势,这一文体容量多,气势大。史文清精心结撰的《赣南苏区铭恩赋》,追溯赣南历史人文,“三迁而成客家”“五世以难兴邦”。更曾燃起近代烽火,富有革命传统:“建红都,肇政权,十万英烈;反围剿,驱虎豹,百万先贤。”当今“老区繁荣,与时俱进;全民小康,指日可望。”笔蘸深情,篇多妙句,富有感染力。《赣南苏区振兴赋》的文辞整饬而铿锵有力。重在细节刻画,如:“……宛如当年盼红军,敬擂茶,递纸烟;筛米酒,蒸黄元;情暖两只鸡蛋,寄语一双鞋垫。喜悦泪流腮前,心里话挂嘴边。”百姓的热情,体现在“敬”“递”“筛”“蒸”一组亲热的动作中。礼小情深,更在“情暖两只鸡蛋,寄语一双鞋垫”两语中。此赋妙在大题材而能具体生动,不重在写山水之景而写相逢的情景,犹如一组特写镜头,并能熟练运用对仗、排比、骈偶等修辞手法。
我相信,《行歌江右》是作者创作历程的里程碑,来日将有更多的妙品佳篇络绎问世,为江西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点染生色,辉映成趣。 (作者为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