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叶圣陶实验小学的妈妈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她们来到校园,走进课堂,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儿童观和育人观。
这是吴中区“智慧妈妈”工程的一个场景,也是吴中区以创新推动教育服务的一个缩影。在吴中区公共服务行业政风行风工作评议中,教育系统满意率名列十个行业榜首。
“教育是百姓最关注的民生工程,是每一个家庭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每一个家庭最敏感的幸福指数。”苏州市吴中区教育局局长陈伟骏认为,教育要服务好百姓,必须在培育教师和学生这两大重要群体上下功夫,必须要用创新思维进行培养。
立体化师资交流,将教师变为“系统人”
8月,一则消息在吴中区教育系统炸开了锅:师资交流体系将打破同级别学校间互派的现状,形成立体贯通的模式。也就是说:高中老师将去初中或者小学交流任教。
吴中区教育局为何会力推这看似困难重重的举措?陈伟骏向记者道出了缘由。据统计,吴中区初三毕业生人数为4000余人,而公办小学一年级入学人数有8000多人。“高中教师富余,而小学教师相对紧张,在教师编制总数不变的基础上,此举将进一步盘活资源。”
吴中区教育局经过调研发现:高中教师在钻研教材上有优势,课程有深度、有广度,但是,他们不是特别注重授课的艺术。而授课的方式方法对小学生尤其重要,如果将高中教师纳入小学体系中,势必将推动他们在授课方式上寻求改变。该举措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将“单位人”变为“系统人”,陈伟骏表示,我们希望让吴中区的教师了解整个基础教育的全过程,让教育服务变得更加完善、科学。
吴中区教育局认识到:每一个参与交流的教师都会经历工作环境、教育对象、教学方法、心理调适等一系列变化,尤其是从高中到小学、初中,教师的内心会有极大落差。如何消除落差、让教师“留住心”是关键所在。为此,吴中区教育局规定,对于交流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各交流学校也不断通过创新做好服务文章:为交流教师提供中巴车接送,解决上下班难题;在住房、教研方面进行补贴等。
“学校创设了让交流教师‘安心’‘信心’‘同心’等6项制度,除生活上关怀、召开多层面的教师欢迎大会、手把手教授、跟踪听课评课等措施,我们还为每位交流教师配备了‘互助同伴’,提出建立交流教师培养梯队的构想,并明确每年培养校级和区级骨干教师的目标。”吴中区郭巷中心小学校长唐晓芳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吴中区参与基础教育立体交流的教师达到411人,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人数的15.1%,他们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与‘学’上,取长补短、优势共享。”苏州市吴中区教育局副局长徐伟英介绍。
把人文教育资源转化为特色教育品牌
每天下午,香山中学内都会变成无线电测向和定向的“战场”,有的学生在进行实践比赛,有的在商讨战术,奔跑的人群随处可见。而就在几年前,这一运动在学校的普及率几乎为零。
香山中学校长夏冠军告诉记者,无线电测向、定向是度假区中心小学的特色项目,依托教师立体交流,小学生升学后与中学衔接,使中学也拥有了专业的教师团队和优秀队员,无线电测向、定向也便成为了中学的特色教育品牌。
早在2011年,吴中区教育局为了营造良好的特色教育氛围,首度引进多元化评价体系,开设了叶圣陶教育思想实践奖、科技教育创新奖、吴文化传承示范奖等18个教育“奥斯卡”奖,希望引领校长转变观念,推动特色教育的开展。
如今,特色教育之花在吴中教育者们的悉心浇灌之下,捷报不断传来。木渎高级中学在第19届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摘得金牌;碧波实验小学机器人团队在“国际青少年机器人奥林匹克大赛”中取得“八连冠”……
“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教育资源为吴中区实施特色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立足实际打造品牌,避免了特色教育千校一面的尴尬。”徐伟英说。
作为“孙子文化进校园”首批试点学校,“智慧教育”已成为吴中实验小学的最大特色。校长赵强介绍:“《孙子兵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其所蕴含的伦理道德观,有助于提升学生人格、气质、修养等基本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光福中心小学以“梅”为抓手,融入赏梅、论梅、摄影、音乐、美术等形式,全方位拓展学生;越溪实验小学,以传承江南船拳为己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责任感;东湖小学以吴地文化遗产展示、孝文化——感恩教育、可爱的家乡三个主题对新苏州人进行文化熏陶。如今,古为今用,创新推动,吴中区域“素质教育”之花开得愈发艳丽。(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许学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