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对于肿瘤的诊疗,人们有两个错误观念:一是做检查就是为了确定是不是癌,如果已经确诊,就不需要再做什么检查;二是把主要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治疗上,在诊断上的投入则能省就省。但是,随着个体化靶向诊疗的发展,这种“只顾低头走路”的方式正逐渐被“预先评估——个体化治疗——疗效监控——改善治疗方案”这种新的循环模式所取代。
肿瘤靶向治疗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抗癌手段,具有治疗效果好、副作用低等优点。然而,靶向治疗也有其局限性,就是针对性非常强。那么,如何判断一个患者是否适合某种靶向药物呢?也就是说,虽然靶向药物是一支利箭,我们也要先睁眼看看靶子在不在?在哪?而PET/CT设备就是这样的一双眼睛,它可以告诉医生,患者是否适合采用该种靶向药物进行治疗,并对疗效和预后给予评估。
PET/CT在确定治疗方案前就像一个“侦察兵”,先“侦察”一下患者对这种治疗方案是否敏感,是否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其又承担起“监察员”的角色,可用来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通俗点说,该设备能在第一时间告诉医生“这种药是否合适、是否该换了”,以此对抗肿瘤治疗中最常见、也最头疼的问题——药物耐受。可见,这个设备是个体化诊断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它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大幅度降低了患者的治疗费用,特别是避免了那些对靶向药物不敏感的患者花“冤枉钱”。
目前,美国已将PET/CT检查纳入医保,并建议在治疗前先行检查,而我国因还尚未将其纳入医保范围。希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让这一设备成为肿瘤诊断领域必不可少的“火眼金睛”,为患者带来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作者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 刘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