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个时候你能去到绍兴,一定会被那里10万中小学生和他们的老师、家长共同观看电影《兰亭》的场景深深震撼:一间间明亮的教室里,孩子们专注的眼神,他们时而欢呼雀跃,时而满含热泪;古朴的小镇上,老乡们见面都在问,看《兰亭》了吗,那可是咱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演员,还是在咱这里拍的呢!熟悉而陌生的街巷,遥远却亲切的先辈,浓浓的乡音、乡情,娓娓道来的热血往事,让整个绍兴城充满了怀旧的味道。
近日,以绍兴为故事发生地的一部抗战题材电影《兰亭》走进了绍兴的中小学和电影院,绍兴市委宣传部、电影制片方,甚至是电影院为了让观众看到这部电影,不但积极宣传、推广而且慷慨解囊,15元一张的电影票被三方平均分担,使观众得以免费观影,在当地引起了《兰亭》看片热,这在唯票房独尊、各方争夺收益的大环境下显得难能可贵。而事实上,《兰亭》作为一部充满艺术气息的主旋律电影,发行屡屡受挫,至今没能真正走入院线。观影的火热与市场的冷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发着业界的思考。
培养和争夺国产片观众
与网络热评和试映场强烈的反响遥相呼应,电影《兰亭》的家乡人看这部电影格外亲切。在绍兴一中的见面会上,电影结束后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久久不愿离开,他们围绕着主创问这问那。一个初中的孩子疑惑地问:我们绍兴人还打过鬼子?一位家长感慨地说,我们带孩子看的大都是国外的动画大片,像《兰亭》这样的电影,市场上很少见到。电影走进课堂,让孩子接受如此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很珍惜这样的机会。
电影市场近年来红红火火,年产量700多部,票房总数不断刷新纪录,然而,这其中国产电影,尤其是有一定艺术个性、审美品格的国产电影几乎无法获利,这样的现状让钟情于艺术电影、有责任感的投资人和创作者们也望而却步,这也致使《兰亭》这样的艺术电影更加稀缺。
绍兴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孟达坦率地说:国产电影一定要争夺和培养自己的观众,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只记得外国动画片中的人物而不知道我们自己的历史,不知道我们的先辈们为了今天都做了些什么。也许我们低年级的孩子还不能完全看懂这部电影,但是,孩子记住了绍兴的老太太都敢打鬼子,老奶奶那么勇敢、淡定,也足够了。
当被问及作为最佳编剧为什么不写商业戏时,程晓玲说,文化产品是灵魂,而灵魂是不能贩卖的。她透露说,《兰亭》有三个不同的版本,其中被各路投资商们整合出了一个纯商业的模式,在那个剧本中,男主人公为了营救八路军伤员出城,甚至开了个妓院,开张时请来各方名流走红毯……剧本被改得面目全非,惊心动魄,几千万的投资也十分诱人,但是,那不是她要的电影。程晓玲说,电影不是纯粹的商品,它的大众性、通俗性决定了它肩负着传播主流价值的使命,如果让票房绑架了艺术,得到了眼前的金钱,可能损失了观众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对战争、对人性深刻的反思。严重一些,可能直接影响了孩子们的价值判断、世界观的建树。
放弃了所谓的商业操作,甚至不容许《兰亭》中有老牌烟酒的广告植入,《兰亭》要做的就是还原历史,肖风导演也执着坚守着第五代导演的艺术追求。用一年的拍摄时间表现出季节的更迭、尽收春夏秋冬的美景,用一腔的热情传递出国破家亡之时,普通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最终,杭州诗情画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再次支持了《兰亭》主创的艺术选择。公司负责人称,争夺观众也是一场文化战争,或许我们不能赢得高票房甚至亏本,但是,通过10万人“手拉手”的观影活动,那么多的孩子们看到了这部优秀的主旋律电影,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值得。
主旋律电影的艺术表达
传播大众认同的主流价值的电影就应该被称为主旋律电影。然而,在国产电影市场上,主旋律电影常常和英模题材电影、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画上了等号,这也局限了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发展。也有一些占据着题材优势的主旋律电影把真的拍成了假的,说教和刻意的打造使人物不真实、不可信、不感人。看过《兰亭》的观众们给予该片的评价几乎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影片中的人物不是神仙和圣贤,说的是人话,做的是可信的事。
《兰亭》是程晓玲、肖风抗战三部曲的收官之作,秉承了他们一贯的艺术追求。为了写好《兰亭》,程晓玲一年里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奔走在绍兴的大街小巷,吃住在百姓家,和普通老百姓交朋友,她说,每一个家族的历史都是一部传奇。现在呈现在影片中,被孩子们称为“最酷老奶奶”用擀面杖打鬼子的细节都来源于她的下生活。程晓玲说,“我是在仰视老百姓,而不是要教育谁、拯救谁,所以我的视角是平等的看人看事。”片中的人物都不是高大、威武型的,他们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什么都没有命重要”,他们也想的是尽可能的保全来之不易的家业,躲进世外桃源,与世无争。然而,战争来了,国都将破,家又如何保全,在血的残酷面前,他们最终懂得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发行专家刘树森说,《兰亭》走进学生当中是一次非常大胆的行为,因为孩子们是说真话的,他们不会像大人一样去婉转的提所谓的建议,对于他们来说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而《兰亭》给社会学家们看后的反应也很好,司马南先生流着泪水说,这是他看到的最感人的主旋律电影。刘树森分析说,现在抗日题材鱼目混珠,有些“神剧”“雷剧”把战争拍成了游戏,甚至将血腥、低俗和迷信融入其中,还赚足了收视率和票房。当然,更有一些抗战题材作品概念化、人物脸谱化,同样不能让观众接纳。《兰亭》探索出了一条主旋律电影创作的新路,影片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悲剧映射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呼唤和平的声音就蕴藏在如诗如画的绍兴风土和绍兴人宽厚、质朴的人情交际中。
影片监制、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说,世界上的经典电影很多都是以反法西斯为题材,中国作为二战主战场,这类创作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宝藏,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力作进入国际视野。而《兰亭》以人类共通的情感关注,深入揭示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本质、民族性的觉醒,具有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这是一部可以走出去的电影,可以填补内地抗日题材电影在世界电影人心目中的空白。
非职业演员完成本色表演
有关管理部门刚刚就限制演员高片酬出台了一系列法规,给只认明星的市场降温。长期以来,无论是电视台还是院线,购片人往往不先看作品,有的甚至不看作品,只问谁演的,有明星就收购,因为明星可以带动自己的“粉丝群”,成为收视和票房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脑残级粉丝”,就是不管艺术性和思想性,只为看自己的偶像而去观赏一部作品。实际上,明星制在国外已成体系,本身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明星主导了艺术作品的一切也会让市场变得越来越畸形。比如,有些明星因为抢手,同时跨两到三个摄制组,脱下古装换军装,台词都背不熟,别说研究剧本、推敲角色了。刘树森分析说,演员高片酬也对制作成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很多作品大部分经费用来支付演员片酬,制作上只能因陋就简,结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
《兰亭》导演肖风依然坚持着非职业演员本色表演的路数,他近年来完成的六部电影非但没有明星大腕,连职业演员都很少起用。肖风解释说,他把节省下来的片酬全部用在了制作上,肖风的每一部作品仍然在用胶片拍摄,在高科技的包围中他坚持电影本真,在电影风格上他追求自然、清新,有生活质感的东西。在肖风看来,明星大腕有表演技巧,但有可能遮盖了角色本身的光彩。当然,肖风并不否认非职业演员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非职业演员的敬业和钻研精神可能正是业内极度缺乏的,这也弥补了他们专业上的缺憾。
去年,程晓玲编剧、肖风导演的《岁岁清明》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优秀故事片奖,片子大都是非职业演员,至多用了学习表演的学生,但是,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认同,这样的探索也值得业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