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成都市民杨继英都会准点来到成都市益民菜市新桥店,选购新鲜的蔬菜。
在杨继英老人眼中,这里与传统的菜市场有些不同:干净卫生,超市般的购物环境,菜都来自周边的蔬菜基地,明码标价,价格也比其他地方低,分量还足。
近年来,成都市通过建设一头连着市民“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菜园子”的益民菜市,不仅使市民吃到了更便宜、更新鲜的蔬菜,也确保了蔬菜产地的群众销路更通畅、价格有保障,促进了菜农增收。
从“菜园子”直达“菜篮子”
皮肤黝黑的唐发有双重身份:金堂县唐发蔬菜合作社的负责人和益民菜市的经销商。益民菜市是成都市国有企业——成都商贸物流发展投资集团按照政府要求打造的本土化的“菜篮子”民生工程。唐发早年在传统的菜市场卖菜,后来自己回老家种菜,流转了300多亩土地,蔬菜合作社也由最初的6户农民发展到现在的上百户,种植面积超万亩。
现在,唐发已经将自己的摊位全部从传统菜市场中撤离,专心与益民菜市合作。每天早上7点前,唐发蔬菜合作社的新鲜蔬菜就会摆上益民菜市的菜摊上。每个销售点只需要一位员工,经营面积是传统菜市场的四五倍,品种多,销量也大幅增加。
唐发已经在益民菜市的9家店中设立销售点,年销售额超过1500万元。如今,与益民菜市合作的蔬菜合作社有24家,先后有6个农村经合组织随益民菜市实现了连锁发展,营业面积近4万平方米,日均农产品销量达60万公斤,服务群众80万人。
惠民与增收相统一
在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下,“买菜贵、卖菜难”是众所周知的痼疾。成都是中国南菜北运的重要基地之一,一方面有大量的蔬菜种植,蔬菜滞销的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城区群众也面临买菜贵的尴尬。解决蔬菜产业“两头难”的问题,是一件关系民生的大事。
益民菜市如何破局?成都商贸物流发展投资集团董事长游光甫说:“我们就是要运用市场化手段探索蔬菜流通模式创新,优化蔬菜生产、流通、销售产业链,推动农产品直接进入零售终端销售,从根本上缩短中间物流环节,降低蔬菜零售价格。”
游光甫介绍,在传统的蔬菜销售模式里,蔬菜要走上餐桌,至少得经历五六个销售环节,这些环节直接推高了成本,菜价也在这样的收购、批发、零售环节中涨了5至10倍。而推行益民菜市与蔬菜农户、合作社对接,则只有一两个环节,大大降低了成本。益民菜市作为国有企业,管理规范,市场内的经营费用也大大降低。
据了解,成都市将继续加大对“菜篮子”民生工程的支持力度,把每年全市价格调控基金的10%,用于补贴益民菜市及益民惠民菜店改造更新、点位拓展。未来两到三年,将新建新型益民菜市30家和惠民菜店50个,基本形成覆盖成都市中心城区的现代新型农产品零售终端网络,让更多的成都市民享受到家门口的方便。(本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