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远在西北内陆的内蒙古乌海市拉开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幕。作为内蒙古改革开放的试验区,乌海市是内蒙古唯一取消农村户籍,实现城乡低保、医保统一标准的地级市。本轮改革,乌海剑指利益纠葛“深水区”的行政审批制度,以探索政府职能转变,激发社会活力的路径。
行政审批从578项减到87项
2011年,乌海市本着“凡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能够自主决定、自担风险、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不再审批的原则,将大部分审批事项调整为审批部门日常监管的职责性工作”的原则,将原来的578项行政审批,减到不足200项。
现在,乌海市行政审批事项再减少到87项,缩减55%;行政事业收费由98项减少到48项,缩减51%。乌海已成为内蒙古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最少的盟市。
除了减少行政审批收费项目之外,乌海的改革更在于提高行政效能,对部门“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行为开刀。乌海规定,审批时间要比法定期限缩短一半,对重大投资或复杂事项,特事特办。有审批权的部门专门成立审批办,统筹行使原先属于不同科室的审批权,并统一进驻到政务服务中心,用审批专用章代替单位公章,通过“一站式”服务,杜绝办事群众“多头跑、来回跑、跑公章”现象。纪检部门专人进驻政务服务中心,随时对各单位的审批效率、服务态度、群众投诉进行监管和处理。
民间团体助力社会管理创新
在乌海有一个大楼,被称为“民间楼”。这个大楼里,集中了180多个民间团体。政府为了充分发挥民间社团组织的力量,为他们免费提供办公场所。
乌海人爱好书法,全市有各类书法组织30余个,书法培训学校、学习班30多家。乌海书法协会经常承办各种书法活动,每次活动都有成千上万人参与。类似的民间团体还有自行车协会、健身操协会、桥牌协会等,通过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他们辐射带动着上万市民从事文化活动。“把更多的社会组织管理职能交给他们,完成社会管理创新,这也是乌海行政改革的方向。”乌海市市长包钢说。
为此,乌海出台政策,市里的民间组织或“草根”协会,只要举办全国、全自治区、全市的活动,政府都要给予3万元到5万元不等的扶持资金。今后,凡社会组织能承担完成的活动,政府不再承担。
改革利好非公经济
乌海市把2013年确定为“推动非公经济发展年”,清理妨碍公平竞争的管理条例,全面放开公共服务市场,准许民间资本进入,为非公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软环境。与此同时,乌海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非公企业听建议、找不足、解难题、办实事;组织第二届“金融超市”,使69家非公企业与23家金融机构“牵手”,签订80亿元的合作大单;采取“1+8”服务模式,与民主党派一起帮助企业办理有关证照手续……
在乌海东郊,政府投资1700万元,利用废弃的硅铁厂房建起了乌海市青少年文化创意创业园区。许多年轻人准备在这里一显身手。在乌海公园旁的奇石一条街,众多商家从事着玉石、珠宝和书画生意,他们在税费方面都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
改革利好让非公经济生机蓬勃。有1000多亿元民间资本在乌海生根发芽,其中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类项目的民间资本完成投资20多亿元。目前,乌海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约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户数的98%;非公有制经济约占全市GDP总量的61%;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占全市城镇从业人员总数比重达79%。(本报记者 高 平 光明网记者 薛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