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南京:用志愿精神书写新的城市文明

    《 光明日报 》( 2013年10月14日   04 版)

        一个国家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一座城市需要自己的城市文明。

     

        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后的南京,社会环境和公共秩序如何进一步改善,市民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如何不断提升?这是现实给南京出的一道必答题。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成为了南京的又一张名片,提升了整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制度建设与志愿服务

     

        1995年,南京首次出现志愿服务,18年来,南京的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大,如今南京人口共816万,其中注册志愿者118.86万,相当于每20人中就有3名志愿者。

     

        南京知道,数字能说明数量,但并不能代表服务质量。“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一句顺口溜道出了部分志愿活动只是“刮阵风”的症结。

     

        如何解决?南京以制度建设为抓手。

     

        一是推进志愿服务法制化进程。2005年7月,南京出台《南京市志愿服务条例》,规范全市志愿服务活动,保障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和声援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成为全国首个为志愿服务“立法”的省会城市。

     

        二是保障志愿服务的资金来源。依托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南京每年为全市志愿服务募集上百万元资金,并与财政严格划清界限,既确保不动财政一分钱,又保障了善款安全。

     

        三是以集体、组织为单位开展志愿活动,确保“人走茶不凉”。203个志愿者服务站、180个义工团队、196个志愿者服务基地、4863支志愿者服务队,让爱心接力。

     

        “雷锋车队”是南京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是一群好的哥。每逢过年过节,他们将自己的爱心出租车开进养老院和福利院,免费为残障儿童与孤寡老人提供服务。今年是车队13岁生日,13年来,爱心司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车队服务一直都在。“粗略算一下,也要快有400个老少爷们儿喽!”领队王瑞明说,“在南京,像这样的爱心车队有30多个,大家就是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志愿服务与人的文明

     

        对个人而言,参与志愿服务意味着什么?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志愿者戎亚雯说:“志愿服务是提升自我道德修养的阶梯。”

     

        原本戎亚雯今年暑假要做下颚手术,但为了不与亚青会志愿者培训时间冲突,她提前做完了手术。烈日下,一身青绿色志愿者穿着的戎亚雯始终面带微笑,这让她的下颚十分疼痛,父母劝她在家休息,却被她婉拒。“既然选择做一名志愿者,我就该克服困难,做好志愿服务,半途而废不是一个志愿者该有的行为。”

     

        志愿服务也提升了个人的专业技能。“宁师傅热线”是专为来宁务工人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志愿者服务站,起初,志愿者们只是对心理咨询方面有些基础知识,但随着服务的深入,他们个个都成了心理咨询方面的“行家里手”。现在“宁师傅热线”的63名志愿者全部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近年来,“宁师傅热线”的志愿者为上万名求助者解开心结,进行紧急危机干预30多次,是来宁务工人员交口称赞的“免费心理诊疗师”。

     

        有专家指出,在志愿服务中,受帮助的百姓与提供帮助的志愿者处于“双受益”的模式,这种双赢模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人的文明,促进了志愿服务持续有效,形成良性循环。

     

    人的文明与城市的文明

     

        有人说,人性的温度提升了城市的文明,这在南京得到了印证。志愿者无私奉献的助人精神像海水般滋润着整座城市,感召着每一位市民见贤思齐,进取向上。

     

        在南京市公交车上,一件小事让记者特别感动。一位拉着大行李箱的乘客上车后,一个年轻小伙子迅速起身给他让座,不一会儿,又上来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那位有大行李箱的乘客又连忙起身,想把座位让给老人,这时,旁边的人立马让他坐好,自己起身给老人让座,而老人却说:“我很快就下车了,你们年轻人上班也挺累的,坐着吧。”这件说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让记者感触到这里的人那颗滚烫的心。

     

        而在异乡人看来,这一颗颗炽热的心温暖着他们,让他们在南京找到了家的感觉。安徽籍建筑工人侯海洋告诉记者,两年前他第一次来南京,下了车站完全找不到路,急得团团转,是一个操着南京口音的市民将他领到公交车站,并给他写下详细的转乘路线。已经在南京生活了18年的个体户郭平说:“虽不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但南京是一座包容的城市,更是一座博爱的城市,我已经把这座城市当成自己的家了,我爱这个家爱得深沉、浓烈。”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说,南京的文明不在于它拥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看它有多少志愿者,这志愿者不仅是指那些注册了的人,还包括所有拥有一颗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心的人,从这点上说,南京正用志愿精神书写新的城市文明。(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龙謦泽)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