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驶向强军目标的“人才航母”

    ——国防科大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纪实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13日 01版)
    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员。何书远摄

        一项最新专题调研报告显示: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历届毕业学员中,至今已产生两院院士27人,占全军24.5%;共有国家级创新团队带头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对象100人,占全军15.8%;担任973技术首席12人、863专家49人;67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占全军54.5%。

     

        1989年以来,湘江之畔的国防科大培养各类军人学员4.7万余人,在部队工作至今的占80%,部队普遍反映,该校毕业学员基础厚实、肯钻研、善攻关、后劲足。国防科大何以取得如此骄人的人才培养成绩?记者走进这所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航母”,探寻其中奥秘。

     

    “厚德博学,强军兴国”

     

        2007年,我国一颗“北斗”卫星试运行受到强烈干扰,信号传输中断。专家分析,复杂电磁环境是“罪魁祸首”,如果3个月内问题不解决,即将组网的数十颗卫星将无限期推迟发射,已发射的卫星也将无法使用。

     

        面对复杂电磁环境“瘟疫”,多数国内同行倾向于难度小、耗时短的“躲”的方案。但国防科大“北斗”科研团队认为,按“躲”的方案改造需2年,国家还要承受数亿元资金损失,且电磁环境稍有变化,卫星就要“躲”个没完。他们倾向于“抗”的方案,给卫星注入“抗体”,这一方案耗费资金少、治本,但技术难度大、风险高。

     

        “3个月内,我们一定拿出解决方案!”国防科大“北斗”科研团队立下军令状。那段时间,庄钊文教授挂帅,集合精兵强将开展攻关。最终,不到3个月,他们就研制出具有强大抗干扰能力的卫星载荷。

     

        这样的奇迹发生在国防科大,不是偶然的。国防科大的前身是著名的“哈军工”,从“哈军工”到国防科大60年的历史里,“厚德博学,强军兴国”的校训得到深深传承。新世纪新阶段,世界科技革命、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中央军委审时度势,赋予国防科大新的历史使命:培养军队高级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与指挥人才,培训军队高级领导干部,从事先进武器装备和国防关键技术研究。

     

        面对新的任务,国防科大多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2004年,提出“理想信念坚定、科技底蕴厚实、军事素质优良、创新能力突出、身心素质过硬”的人才培养目标;2012年,提出“培养能够驾驭未来国防科技的工程师、科学家、战略家,驾驭未来战争的设计师、指挥家、军事家”的目标。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越来越具体、清晰。

     

    从“学科高原”迈向“学科高峰”

     

        今年初,国防科大学科建设捷报频传:1月,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结果公布,该校参评的16个一级学科中有7个进入全国前5名;3月,国际最新ESI(基本科学指标)排名公布,在全球物理学领域近8万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中,该校物理学科继工程学之后,进入ESI前1%。

     

        可以说,一流的学科专业成就一流人才。近年来,国防科大按照适应国防科技发展趋势的原则构建和发展学科专业,从“学科高原”迈向“学科高峰”——

     

        在军队院校率先实行学部制,发展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大力发展促进武器装备体系化的系统集成类专业;加强战略投送、远海防卫等新型作战力量建设急需的学科专业建设,形成15个优势特色专业;着眼长远发展,新增导航工程等本科专业。

     

        同时,国防科大坚持开放办学,依托“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在牛津、哈佛等海外名校建立留学基地;通过赴欧洲、北美等一流高校开展招聘等举措,引进13名院士、9名国际知名学者担任特聘教授;通过拓宽与地方联合办学渠道,建立了湘潭江麓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等6个高水平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工程实践教学基地。

     

    “不让一张文凭掺水,不让一个学位掺假”

     

        在国防科大,两则故事人尽皆知:一位硕博连读研究生因选修课程失误,未能在规定时间里完成课程学习,被转为按硕士研究生毕业;一篇博士学位论文在湖南省论文评比中被评为D级,导师按规定下岗。据统计,自2006年以来,该校共有219名硕士、524名博士或结业或被淘汰,10多名导师被取消上岗资格。

     

        “不让一张文凭掺水,不让一个学位掺假。”国防科大研究生院院长王振国说,为把好学位论文质量关,国防科大建立了学位论文双盲评阅制度,以及校、院两级评阅制度,并规定学位论文抽检评估中成绩较差的,其导师停止招生1年,之后须重新申请上岗资格。

     

        “不掺水、不掺假不是目的,多出人才、多出成果才是最终目的。”王振国说,为此,国防科大尽力为每个在读研究生创造出成果的条件:建成6个学科综合实验中心、1个研究生创新基地和3个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平台;实施“优秀研究生创新资助计划”,每年选择30名博士生和硕士生资助研究经费,至今已有540多名研究生获资助;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校开展的重点科研项目攻关。

     

        在这些创新平台上,研究生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

     

        今年6月17日,国防科大自主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再次跃上世界超算之巅,其研制队伍中,研究生占近60%;

     

        32岁就被评为教授的王雪松,在攻读硕士和博士的5年间,获得了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其博士学位论文《宽带极化信息处理的研究》被认为是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成果;

     

        近5年来,国防科大博士生获得各种科技成果奖励234项、专利120项,每20人就有1人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每5人就有1人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每10人就有1人获得专利。(本报记者 陈劲松 本报特约记者 吕 超 本报通讯员 李 治)

     

        短评

     

    高等教育一面旗

     

        强军兴国之道,要在得人。作为我军最高科学与工程技术学府,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倾力培养国防和军队建设急需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彰显了以强军兴国为己任的高尚情怀,无愧为高等教育一面旗。

     

        当今世界,国家间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各高等院校要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并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就应像国防科大那样,始终把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作为立校之本,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专业调整。

     

        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史告诉我们,核心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像国防科大那样,努力培养驾驭未来科技的工程师、科学家、战略家,驾驭未来战争的设计师、指挥家、军事家,立足自主创新,才能完成经济社会转型、建成创新型国家,才能实现强军梦、强国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