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30日 星期一

    教学探索

    回归本体,创新广播电视专业教育

    王首程 《 光明日报 》( 2013年09月30日   16 版)

    回归职业教育本体

     

        当代广播电视节目人才应按照学术教育的路径还是按照职业教育的路径来培养,这个问题不允回避,并只能选择后者。

     

        一般认为,新闻教育发端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是美国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实践者,其成就被归纳为“密苏里方法”。该学院主办的电视台是美国国家广播电视台NBC的分支机构,是由教师、学生担任编辑、记者、制片人和电视录像制作人的真正的商业电视台。“密苏里方法”能够给学生第一份工作经验,让学生在学习期间犯第一个工作中的错误。正因为如此,美国电台、电视台总会把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毕业生作为用人首选。

     

        从1918年北京大学首开新闻学课程起,密苏里模式对中国的新闻教育始终具有巨大影响。在当今台湾,世新大学是培养新闻人才的重要学府,该校设有《台湾立报》《小世界周报》《多媒体中心》《出版中心》等新闻媒体,学校自办的世新电台由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工打理,节目可以覆盖台北的商业电台。台湾淡江大学新闻教育规模不大,但由该校传媒专业学生制作的广播节目每天定时面向淡水地区播出,制作的电视节目每周在本地的电视网播出,同样实现了新闻教育与新闻生产的对接。香港浸会大学的影视传播、香港城市大学的广播电视专业,其办学注重实践,强调和业界紧密联系等,也深受“密苏里方法”的影响。

     

        “密苏里方法”揭示了学科和学术性校园无法对新闻生产所需要的信息、技术、社会关系进行“拟态”的道理。在媒体竞争激烈、数字技术极为发达的今天更是如此。回归职业教育,实现人文情怀和最新传媒生态的对接,新闻教育尤其是广播电视专业教育才能赢得媒体的信赖。

     

    回归实践教学本体

     

        当代广播电视专业教育需要创新包括课堂教学、考试考查、实习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制度在内的教学制度设计,其中最关键的是实践教学制度设计。

     

        复制密苏里模式,办“真正的媒体”,目前几乎没有可能。让学生在主流媒体获得实践机会,也只是少数院校才有机会。还有没有其他路可走?开放校园媒体就值得一试。校园媒体是各高校的校报、学报、广播台、校园网,有些高校还有自己的校园电视台,个别高校甚至成立了手机电视台,可谓品种丰富,实力强大。把校报、学报、广播台、校园网编制内的人员加起来,数量可能大过新闻传播专业的在编师资。但迄今为止,各类校园媒体基本封闭在各院校机关内,远离市场,远离社会,远离师生,所生产的内容教工不爱,学生不看。校园媒体本身迫切需要从传统的宣传品转变为信息传播媒介。转变了,校园媒体才有生命力。

     

        校园媒体首先应该对学校所在的社区开放。开放的校园媒体对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才有意义。在向社区开放的基础上,校园媒体向本校的新闻专业全面开放——或为新闻专业的师生全面提供包括编辑、记者、编导、营销等职位在内的重要职位,或把媒体直接交由新闻专业来办。最理想的开放是构建“专业——媒体”合一的实践办学体制。通过构建系报合一、系台合一、系网合一的体制和机制,将校报、学报的资源注入新闻专业,将校园广播电台、校园有线视频节目资源注入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将校园网的资源注入网络传播专业。与此同时,校园媒体的相关职能、任务也由相应的新闻专业来承担。这样将打通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讲课与实战、教学与管理的隔膜,实现校内资源使用的多样化,追求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回归媒体办学本体

     

        2012年,上海市教委曾向全市18个连续3年签约率过低、布点较多的本科专业发出预警,并在当年减少其10%招生计划。这18个签约率过低的本科专业中就有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新闻传播类专业。在上海限招的同时,国内仍有一些省市的同类专业点还在扩招。对此,有学者公开提出了质疑。

     

        导致签约率过低的原因,一是上述专业招生规模远远超出了相应职业岗位的需求。另一个原因是许多广播电视传播专业师资、实习、媒体技术资源的短缺,培养的毕业生不能让媒体满意。扭转上述困局的根本途径还是要回归到媒体办学上去。就我们的现状看,构建主流媒体积极参与的新闻人才培养机制,是提高广播电视专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关键。西方一些媒体大国的新闻人才需求并非单一依赖大学的新闻专业供给。英国上世纪70年代前还没有高等新闻教育,今天的新闻教育还主要是由高职性质的学院举办。日本的名牌大学至今还没听说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但这些国家的媒体均不缺乏相应的人才。这给了我们一个强烈的提示:培养广播电视节目人才的理想场所未必是封闭的大学校园。

     

        吸引主流电视媒体关心新闻教育,改变高校独自办广播电视专业的局面虽然难度很大,但是广州大学“2+2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经验表明,让广播电视媒体成为联合办学的主体,不仅非常必要,也完全有可能实现。

     

        (作者系广州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