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中央直属机关强调把查摆问题阶段作为整个教育实践活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来抓好,突出查摆问题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时间服从质量,确保取得实效。
听取意见,充分全面
中组部机关坚持既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又要体现好的作风,不以形式主义的东西反对形式主义,不给基层增加负担。为了提高质量,征求意见主要通过集体座谈和个别访谈方式,强调面对面、一对一进行,听的过程中进行追问、探讨、交流互动。比如,组织党员干部赴基层“住村联户”实地征求意见;结合修订《干部任用条例》以及利用干部考察、谈话等机会深入联系服务单位听取意见;专程到联系单位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中听取意见;部内有的单位班子成员开展“每月到基层岗位蹲点一日”活动,实地听取意见、解决问题。
中央直属机关广听意见全面查,面向中直机关党组织发放征求意见函。主要负责同志先后主持召开7次座谈会,听取中直机关39个单位机关党委负责同志意见建议,听取工委机关局处级干部、老同志、青年干部职工和聘用人员意见建议,做到了中直各单位和工委机关各部门、各层次干部职工征求意见的全覆盖。同时通过设置意见箱、开设机关局域网征求意见专栏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建议。
中联部在全部范围内发放调查问卷,对收回的意见和建议按本单位实际分类整理出近4万字的材料。同时,向相关部委和地方外办发函征求意见,共回收近70家单位近万字的反馈意见。
要求全团做到的,团中央机关首先做到。团中央书记处同志和机关全体副处级以上干部,组成45个调研组,走出机关大楼,融进普通青年,在全国31个省(市、区)基层单位开展为期3周的调研。他们深入走访企业、学校、社区、农村等各类基层单位1300多个,与学生、企业青年、农村青年、进城务工青年等1万多名各群体青年座谈600多场,一对一深度访谈2200多人,开展宣讲100多场,带回数百万字原汁原味的素材,收集梳理出工作建议上千条。
查摆问题,找准找实
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注重统筹谋划,通盘考虑,突出查摆问题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对群众反映的一些意见建议,积极吸纳,带头采取整改落实措施,做到立行立改。如突出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在第一批通报6起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又对8起典型案例进行通报。
中组部机关从一开始就紧紧围绕查摆解决“四风”问题,研究设计各个环节具体安排。比如,召开座谈会和到基层调研时,要求集中就作风方面听取意见,重点是“四风”问题;听取意见时不搞面面俱到;指出问题越具体越好。
8月28日~9月6日,中央编译局重点围绕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对听取意见情况开展一次“回头看”,进一步聚焦反对“四风”,组织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工作,重点排查权力行使、制度机制、思想道德等方面。自己主动找问题,互相帮助找问题,上级提醒找问题,对照典型找问题,突出重点找问题。
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对各方面提出的135条意见建议,共梳理出四大类52条意见建议。工委机关11个部门、19个党支部也对征求到的85条意见建议进行了逐一梳理,明确了整改思路、整改措施、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对其中涉及到个人的问题原汁原味向本人作反馈。
边查边改,建章立制
中宣部把查摆问题、整改问题贯彻活动始终,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使学习实践活动见实效。针对行业和机关内部建设方面征求到的、群众反映强烈的意见和问题,能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马上整改的,着手研究出台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卷。
针对晚会活动中奢靡之风突出的问题,中宣部于8月13日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专项整治文艺晚会包括节庆演出过多过滥、奢华浪费,特别是财政出资或摊派资金举办晚会等不良现象。各地方各有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取消了大型综合文艺演出,代之以简短仪式和一台优秀剧目,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大幅压缩开幕式预算,取消文艺演出和焰火燃放等。
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中国科协党组不等、不放、不拖,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紧迫就抓紧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广泛征求意见中反映突出的“学术和科普活动过度注重规模声势和与会领导级别”问题,党组领导下大力气对年会活动进行清理。召开2014年第十六届年会筹备工作会议,明确要求严格控制会议经费;缩减颁奖仪式、启动仪式等会议程序,减少年会期间会议数量,缩小会议规模;不给基层增加负担,坚持做到不宴请、不发纪念品、不安排参观风景区。
中纪委结合委部机关特点和查摆的问题,着力在加强委部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和委部机关办案纪律、队伍建设、外事管理、后勤管理、业务工作流程等六个方面建章立制,形成12项制度,并将相关制度进行任务分解,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具体要求和完成期限。目前,大多数制度正在研究制定;有的已经开始实施,如中央纪委常委会议新闻报道制度、委部领导定期接谈接访制度等。这些都为教育实践活动第三环节的工作做了大量铺垫和充足准备,也为及时巩固查摆问题成果、有效防治“四风”提供了制度保证。(本报记者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