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盐城,有这样一家研究院,成立短短两年,却已经服务了130多家企业,实现技术服务收入3000多万元,这就是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一所年轻的研究院为何能取得如此成绩?在采访的过程中,院长李爱民教授给记者讲述了三个环保故事,而这正是这所研究院的生命之源。
一拍即合,结起校企“姻缘”
故事要从一段“姻缘”讲起。上世纪70年代淮河水质变坏后,地处淮河下游的盐城受到严重影响,几十年来,盐城人在淮河治理上费尽心思,淮河流域的几个县区也发展缓慢。2009年,盐城环保产业迅速起步,并成立了苏北唯一、中国规划面积最大的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盐城环保产业园,想要在发展的进程中治污,做到既推动经济技术发展,又治理淮河。然而很快,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产业园虽建好了,可上哪去找技术与智力支持呢?
正在盐城人焦灼万分的时候,南京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已悄然将目光投向了盐阜大地。这个科研团队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突破淮河流域发展瓶颈,支撑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次年,南京大学与盐城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合约,成立了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
“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成果最终要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富国强民的技术支撑,转化为惠及民生的实际应用,是科技工作者的共同目标。”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说,与盐城“联姻”成立研究院就是要促使科研成果在盐城开花结果。
因地制宜,做实环保事业
第二个故事是因地制宜,做实环保事业。
在盐城落地后,研究院发现,除了要治理淮河,还需要控制海洋污染,因为盐城也是江苏沿海快速发展的区域,仅滨海一个县,就聚集了上百家沿海化工企业。控制盐城的海洋污染,滨海县是重中之重。于是,研究院在成立伊始,就和滨海县合作共建“低碳经济研发中心”,常年保持15人左右的专业团队力量,构建了“污染测试分析、现场诊断、工艺研发、方案设计、中试验证、工程建设、人才培养”一体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并研发出基于毒性减排的化工行业废水全程控制技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两年间,研究院已为滨海沿海化工园区内70%的化工企业提供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服务,促使每年3000万吨有毒有机化工废水得到有效治理,支撑了沿海一百多家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大缓解江苏沿海地区由于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而对海洋与区域环境产生的压力。
一封家书,传递环保热情
“您的孩子为了国家的环保事业,为了研究院的发展壮大,也为了自身的责任与成长,忠于职守、尽心尽力,把时间和精力都奉献到了工作之上。而对于您的关怀和温馨就少了许多,尽家庭的责任也少了许多,在此请允许我们替他向您诚挚地道一声:对不起,让您辛苦了!”这是研究院寄给研究员父母的一封家书。研究员杨峰告诉记者,去年过年回家,父亲拿着这封信,握着他的手说:“儿子,你做的是有益于社会的大事,父母为你骄傲,以你为荣。”杨峰说,这封信不仅让父母知道了自己所做工作的意义,也强化了父母的环保意识,现在,他们不仅不乱丢垃圾,还经常劝阻邻居。
研究院副院长陈金干说:“未来研究院的发展将不仅仅依靠技术与人才,更重要的是这股对环保事业的热情、忠诚劲儿,只要有热情,就能不断创造、不断进取,在环保事业的道路上一路前行。”(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王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