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8月26日电(记者胡其峰 通讯员孟祥君、吴志强)随着最后一台OBS(海底地震仪)成功打捞到回收船甲板,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实施的“渤海—山东半岛—南黄海海陆联合深部地震探测”项目野外作业数据采集工作日前在我国南黄海海域圆满结束。此项研究填补了我国东部陆架海陆深部地震联合探测的空白,对探索南黄海盆地的深部地质特征,研究深部构造对中、古生界油气生成贮藏的控制作用尤其重要。
据项目负责人张训华研究员介绍,本次野外作业数据采集工作从8月3日开始,历时12天。获得了大量来自深部的地震资料,为进一步开展深部地震数据分析处理和解释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这一研究将在胶东和南黄海、渤海布设海陆联合深部地震探测剖面,通过天然地震观测和海区气枪震源探测,结合层析成像、重磁等多种地球物理数据的反演与模拟,获得研究区壳幔结构特征,研究华北地台与扬子地台的接触关系,探讨板块作用的构造效应及前新生代油气资源前景。
目前,该项目第一阶段工作是部署跨越渤海、山东半岛到南黄海的长达600千米的海陆联测地震剖面,沿剖面所在位置布设陆地地震台站50台,海区OBS台站52台,采用陆地炸药震源和海区气枪震源激发的方式,获得深达莫霍面的地震反射和折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