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系列纠结和曲折的经历之后,纳博科夫终于在1955年出版了让他扬名立腕的小说《洛丽塔》。这之后,他带着因此书而收获的名誉和金钱重返欧洲,他选择的落脚点是一个瑞士小城,一待就是十八载,而这个最终成为他归宿的小地方就是瑞士的蒙特勒。
蒙特勒是瑞士沃州的一个小城,它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莱芒湖东岸一端,与湖另一端西岸的日内瓦市遥相呼应。蒙特勒是名副其实的小城,即使在今天,人口也只有2.5万人。但是,自19世纪以来,它在世界上所享有的声誉和越来越大的名气让很多大城市都难以望其项背。与这个小城有过亲密接触的文艺名人多如牛毛。柴科夫斯基在这里创作《叶甫盖尼·奥涅金》,斯特拉文斯基在这里完成让他声名大噪的《春之祭》,安徒生在这里创作了长篇童话《冰雪女王》,海明威把这里的美景写进了《永别了,武器》,菲茨杰拉德把在这里的岁月融入了《夜色温柔》中,都德则选择让自己的小说《阿尔卑斯山上的戴达伦》中的主人公在这里落网,托尔斯泰在对友人的信中反复念叨这里的美景,而常在幽深的山间小径中漫步的茜茜公主则沉浸在这里宁静的氛围中难以自拔。更别提比他们来访还早的拜伦和卢梭了,这么多名人慕名纷至沓来,正是因为这两位为这个小城平添了无尽的魔力。
其实拜伦也是为了寻踪卢梭而来到蒙特勒的,他探访了雄伟瑰丽的席永城堡,了解了这里的故事之后,用这个题材创作了著名长诗《席永的囚徒》。这首名诗因为对自由的赞美而在欧洲久负盛名,也让席永城堡获得了世界级的知名度。面朝碧蓝的湖水,蒙特勒的右臂是旖旎柔情的妆拉山,而左臂则是险峻刚硬的阿尔卑斯山,这山山水水造就了这里人间难得的美景。如果要选择一个标志性的美景代表蒙特勒,那这画面里必须有青山、绿水、雪峰和城堡,少一样都不行。不少画家迷恋这里,想用画笔记录下这令人惊叹的美景,法国画家古斯塔夫·库尔贝就是其中之一。这位现实主义画派的创始人在逃亡瑞士期间画了许多蒙特勒席永城堡的油画,这也成为他的代表作品的一部分。
已经坐拥仙境般美景和获取各路文人骚客墨宝的小城蒙特勒,似乎有无数的理由怀念过去,坐享其成。它其实只要随便捡两段历史出来炫耀,就足以吸引世界上的游客蜂拥而至。但它没有“倚老卖老”,而是不断地创造新的历史。这座文艺名城现如今又多了一个吸引人前来的理由,那就是“蒙特勒爵士音乐节”。
其实,欧洲的各种音乐节比天上的星星还多。特别是夏天,欧洲的所有城市似乎都在用音乐的方式让人们消夏时有个好去处。不过,“蒙特勒爵士音乐节”绝不是一个小名号,这是每年七月骚动世界爵士乐坛神经的盛大聚会。2013年7月,“蒙特勒爵士音乐节”迎来了自己的47岁生日。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节创始人克罗德·诺布斯怀揣着最简单的音乐理想,让节日越办越大,越弄越气派,音乐形式也不仅限于爵士,而且逐渐扩展到乡村、流行、摇滚,甚至先锋电子。但最为难得的是,诺布斯在扩大影响力的同时并没有拉大音乐与民众间的距离,这里始终保持音乐会的高质量和小型化,没有因为大牌到来而改用万人体育场来骗钱。
这里的音乐会有售票的也有免费的,有室内也有露天,每天在不同场合同时进行的演出持续将近一个月,不同年龄和品位的音乐爱好者们都能在这里各取所需。因此,2.5万人的小城在7月才能迎来22万人前来观看演出。当地的房产中介摸清了市场,甚至专为前来的音乐节爱好者们提供租房信息。
音乐节是音乐人汇聚的时刻,来蒙特勒参加演出的巨星数不胜数,每年都可以出一本年鉴。“蒙特勒爵士音乐节”因此而存留了世界上最为丰富和宝贵的音乐会声像资料库之一,这些高质量的演出每年都由会方精心整理编辑,并以CD和DVD的形式对外发行。而音乐节主办方还在各地开办了主题咖啡馆,包括伦敦、巴黎、日内瓦、苏黎士。蒙特勒这个瑞士小城似乎是要一鼓作气,把文艺进行到底。(李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