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宣部等三部委联合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百部优秀影视片中,《小兵张嘎》的图书版和电影版,成为唯一双双入选的作品。而“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的日记整理工作也在进行着,这个沉寂多年的老人,再次回到公众的视野。
徐光耀13岁参加八路军,亲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他的长篇小说《平原烈火》是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出版并引起巨大反响的第一部抗战题材小说,中篇小说《小兵张嘎》更是与同名电影一起成为经典。
“这个嘎小子诞生在我人生最低谷”,甫一开始,徐光耀就直白地说,那是一段揪心难忘的岁月。
“嘎子”的诞生其实是一场悲剧的结果。1957年,徐光耀被打成“右派”。一时间,各种难听的词语扣在了他头上。等待处理的日子,徐光耀被关了“禁闭”。百无聊赖下,他开始读书度日。
一天,当徐光耀读完了一整套莎士比亚戏剧集后,却回想不起书中的任何内容。他吓坏了,“我一下子就哭了,我怎么什么都记不住了?”
正当他在屋里苦闷的时候,刚满周岁的小女儿蹒跚着朝他走来,踮着脚,比划着抓门把手,想让他开门。
“我心想,我这一大堆事还没理清楚,你还来给我添乱,真讨厌。”鬼使神差下,徐光耀表情狰狞地大喊了一声:“滚蛋!”孩子吓得转身就跑,摔在台阶上,“哇”地哭了。
徐光耀懵了,他觉得自己简直疯了。
“我是不是应该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不止一次这么想。
那时候,恰巧他刚读过《普通心理学》。书中说,人受了巨大的刺激之后,容易产生精神分裂症,如果自己不控制,后果不堪设想,控制之法是8个字:集中精力,转移方向。怎么转移方向?徐光耀决定写文章。
“我想写一部让自己开心的小说,可以逗着我乐,使我精神放松。”于是,他找来一张纸,开始回忆自己经历过和听说过的各种“嘎人嘎事”,把它们列在单子上,然后从幼稚到成熟排列:摔跤输了咬人、堵老乡烟囱、枣刺扎车带、鸟窝藏真枪……单子列完了,“嘎子”一下子从纸上立起来了。
很多读者好奇,为什么《小兵张嘎》有两个版本?徐光耀回忆说,由于当时身体情况很差,担心无法写出严谨的小说,就先开始写相对轻松的剧本。随着写作深入,徐光耀发现自己的情况开始好转。于是,他决定还是写自己擅长的小说。一个月后,小说《小兵张嘎》完成。之后,他又根据小说,很快写完了剧本,后来被拍成电影,红遍大江南北。
《小兵张嘎》是一部少见的以轻松方式来表现抗日斗争的电影,深受观众喜爱。“那时侯,嘎子迅速成为我们每个孩子的偶像,腰里别一把木头枪被公认是最牛气的标志。那个被俘虏的滑稽胖翻译官更成了我们取笑同伴的最损外号,而‘嘎子头’也一时间成为小伙伴中最流行的发型。”一位中年读者至今记忆犹新。(本报记者 李 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