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拍纪录片,不担心找不到钱了,直接去找联盟就可以!”曾执导过《圆明园》《玄奘之路》的纪录片导演金铁木激动地说。
今年7月,在央视纪录频道倡议下,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和播出联盟正式成立。全国300多位纪录片行业精英共赴河南郑州,见证中国纪录片行业迈向春天的又一次蜕变。
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凝聚了国内100多家纪录片制作机构,覆盖了纪录片生产的整个链条,通过联盟内多种模式的合作,逐步推动建立中国纪录片行业标准;中国纪录片播出联盟将全国32家省级电视台和60多家市级电视台联合起来,成立“中国纪录片联播网”,在这些电视台的地面频道开办每天30分钟的“纪录中国”栏目。业内人士指出,两个联盟的成立,将使全国的纪录片制作和播出队伍紧密合作,实现全国行业资源的有效整合。
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评价说:“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纪录片界第一次真正构筑起‘互利共赢’的大平台,将聚集国内电视纪录片制作力量,共谋发展,不断推出适应国内、国际两个巿场的纪录片精品,用主流价值观引领社会,打造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亮点。”
行业旗舰:做大平台 做热市场
央视纪录频道自2011年开播以来发展迅猛,“纪录频道收视份额持续以每年55%的速度增长,今年中央电视台海外纪录片发行递增了248%,纪录频道的广告额有望突破5个亿。”央视纪录片频道总监刘文说,纪录片频道为整个纪录片行业做大了平台、做热了市场。
“以前在纪录片这个行业大家只知道编导、导演,现在制作人的概念出来了,制作机构的概念也出来了,这些概念标志着市场的形成。”金铁木感慨道。
纪录片行业热度的提升并非偶然。“以前也有《故宫》《圆明园》《大国崛起》等优秀的纪录片出现,但都没能改变纪录片行业冷清的生存状况,直到纪录频道的出现,这个行业才有了温度。”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认为,这恰恰体现了行业的规律。在纪录片领域,只有平台才可以把纪录片的价值转化为市场利益,平台是这个行业最强大的力量。因此,由纪录频道带头做起这个联盟预示了行业发展的长远前景。
产业集结:资源整合 共同发展
“以往很多纪录片为了讨饭吃,都被拍成了植入商业信息的‘甲方片’,这种片子是‘跪着的’,难以支撑纪录片的独立思考。”央视纪录频道节目运营中心主任、《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陈晓卿说,制播联盟成立以后,期待这个互利共赢的平台能通过资源整合,让更多的纪录片“站”起来。
然而当下中国纪录片发展依然被三个现实所困扰:高水平创作人才匮乏、精品纪录片产量稀缺、纪录片市场尚不成熟。刘文坦言,纪录片的生产周期长,投入成本高,创作难度大,一些大片仅仅靠电视台自身很难形成规模。中国纪录片的繁荣,需要通过社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来形成纪录片产业的产业链。
张同道也一针见血地指出,纪录片行业真正要发展壮大,靠的是工业,而不是手艺。电视台自给自足、制作公司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绝不可能支撑起一个繁荣的纪录片行业。制播联盟的成立将行业带入工业时代,因为它能实现行业资源的整合,进而实现多方共赢。
“制播联盟的成立为地方电视台提供了解决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也为制作更加优秀的纪录片开创了广阔的空间,为纪录片播出拓展了更大、更广阔的平台,必将极大地延伸纪录片的影响力。”河南电视台台长王少春在发言中这样说。
北京三多堂影视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晓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联盟将全国的制作公司拢在一起,就是把全国纪录片人才资源整合在一起,让这些团体在纪录片频道的扶持下得到更好的培训,这是联盟的最大意义。
联盟成立: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张同道说:“今天的联盟是激情和理智结合的产物,但是激情再过五年不一定有这么高的热度,所以要把它变成一种可以掌握、常规运作的制度。”他表示,确立成熟的纪录片行业标准仍需时日。
对于制播联盟今后的发展,刘文提出了自己的愿景。他希望通过联盟为行业培养出具有国际化创作理念和水平的纪录片人才,推动建立中国纪录片的市场标准,并进一步拓展社会制作机构的内涵式产品,培育出更多专业化、类型化的纪录片制作公司,生产出更多多元化、专业化的节目。
“纪录片作为高端的精神文化产品如何在日趋产业化的生产过程中保持独特的文化品质,这需要每个纪录片人认真思考。”纪录片创作者臧公柱谨慎地表示。
纪录片制播联盟无疑为整个纪录片行业的资源整合与市场开拓提供了合作平台,然而未来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之路上仍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曾执导过《沙与海》《京剧》的著名纪录片导演康建宁提醒说:“不要幻想这样一个联盟的成立就能轻易带来一个成熟的纪录片市场。”他认为,不论建立完善的纪录片市场关系,还是培育纪录片观众的审美文化基础,纪录片人都有漫长的路要走。(本报记者 牛梦笛 本报通讯员 白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