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上午,上海市徐汇区江南新村居委会,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神采奕奕,又讲故事又表演,还拿出少年时代练就的独门绝活:口技。台下,30多名孩子眼睛紧紧盯着老人,被老人的自述故事深深吸引着。这位76岁的老人名叫戚泉木,有着一个坚守13年的身份: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团长。
“人生价值在奉献,要使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这是戚泉木的梦想,也是百老德育讲师团600多名老干部、老红军、老将军、老劳模、老教授、老专家、老艺术家共同的心愿。没有出场费、讲课费,百老德育讲师团成立13年,平均年龄73岁的他们,足迹遍布学校社区,已为310万人次青少年举办德育讲座、展览和演出3000多场次。
13年坚守为了什么
“说着中国好中国好,却拉着孩子往外跑。”原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韩德彩是讲师团的一员。让这位战斗英雄忧心的是,作为国家希望的下一代,还能记得多少不能忘却的奋斗历史?还能怀有多少老一辈坚持至今的精神?
1993年,做过教师、当过机关干部的戚泉木也在思考。1994年,他放弃国家机关2400多元的月薪,以作协会员身份申请创作假,深入社区、学校、农村,走进不同青少年群体,筹建百老德育讲师团的想法一点点萌生。“放着机关工资不拿,每月只领140元创作津贴,何必呢?”许多人觉得他的做法不可理喻,戚泉木却初衷不改。2000年,一个特殊的志愿者组织——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成立了。
老红军张思德营教导员淳杰,武警部队老政委潘其槐,老劳模杨富珍、吴佩芳、徐虎,老艺术家王文娟、周宝奎等24人,成为首批成员。而他们加入的理由,只有一句话:“为了我们的未来和希望。”
从没有经费、没有办公地点、4年8次搬迁,到政府免费提供2处办公场地,讲师团已经发展成现今6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
11岁参加长征的老红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李文模为小学生讲自己11岁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童工出身的全国劳模、劳模中唯一一位老地下党员杨富珍告诉孩子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电影《今天我休息》中马天民的原型——全国公安一级英模马人俊给孩子们讲“今天不休息”的故事;制造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的总设计师程不时;以“小扁担”精神名扬四海的共和国“双百”英雄杨怀远……讲师团的“讲师”,每个人都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放弃优越的物质条件、清闲的晚年生活,他们只为一个心愿:“希望我们的故事能吸引、感染、引领更多青少年。”
“百老”也可以很“潮”
“现在的青少年知道比尔·盖茨的越来越多,知道保尔·柯察金的越来越少;知道演员周迅的越来越多,知道作家鲁迅的越来越少;知道肯德基的越来越多,知道高尔基的越来越少。”聚在一起时,“百老”们常会讨论。
时代在变,没有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年代,难以体会老一辈那种近乎苛刻的珍惜。如何让他们静下心来倾听老人们的故事并从中获益?“百老”们费尽心思。
今年78岁的讲师团成员顾泉雄曾是高级记者。在复旦大学的演讲台上,面对台下意气风发的大学生,顾泉雄摸摸自己近乎光光的脑门,笑着对学生们说:“你们看我的头发,我有没有资格给你们讲人生?”“有!”学生们笑着高声回答。整场演讲,无人中途离场。
用故事成就故事,“百老”们深知,传递理想信念的火炬,不能靠空谈说教。
顾泉雄年轻时拍摄了200多部新闻纪录片,退休后,他自费花3万元制作了3000多张VCD碟片,带上老伴到偏远农村为百姓免费播放,足迹踏遍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20多个省市和自治区。每次出门,夫妻俩都背着沉重的行李,压得只能弓着背走路。
84岁的孙佑民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战斗机飞行员,老伴潘庆平是专机飞行员。夫妻俩都加入了讲师团。他们每月的工资,除了照顾身患重疾的女儿和年幼的外孙女,大部分都捐给了革命老区的孩子们,10多年陆续资助了32名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
不搬大道理、不唱高调、不喊口号,用朴实的语言讲实话、讲心里话,用自己的人生故事带给孩子们感悟。暑期来临,“百老”们又忙开了:“实现中国梦”的宣讲正在上海50多个德育基地陆续开展。
为了一种精神的接力
“退休不退事,退休不退志!”13年,“百老”一路走来,进学校,下社区,奔乡镇,入军营,与青少年面对面。
86岁的老将军闫成贵参加过淮海战役、孟良崮战役、解放上海战役及抗美援朝等。进入讲师团后,他自诩“老将军开始了新长征”:每星期一次讲座,有时候一天两场,“战争故事,孩子们听得带劲,我讲得也起劲”!
大学生毕业季前夕,83岁的“造桥大师”朱志豪再次来到东华大学,与毕业生们谈心聊天。“想找收入高的办公室工作”“想留在上海发展”……年轻人的这些想法,让朱志豪打开了话匣子:1953年,工业和民用建筑专业毕业的他被分配到工地做施工员,不久又听从分配到外地部队当技术副连长。此后回到上海,从技术员做起,几十年如一日勤恳工作,最终成为南浦、杨浦、徐浦三座大桥建设的总指挥。“个人理想要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只有脚踏实地、努力奋斗,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朱志豪的言传身教,令不少面临人生选择的毕业生茅塞顿开。
讲师团的艺术家们也从“小舞台走向大舞台”,发光发热,为霞满天。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沪剧表演艺术家马莉莉,从工人到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笛子大王”陆春龄,滑稽表演艺术家王文丽,歌唱家任桂珍……“百老”们说:“为人民服务到白头,到了白头不停留!”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讲师团副团长林锋说:“这是青丝与白发的传承,朝阳与晚霞的交融。”(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本报通讯员 陈心怡)
春风化雨彰显教育真谛
简单的道理,由上了年纪的人讲出来,就会别具分量;眼前的问题,让阅世丰富的人来分析,就会多了历史的角度。“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同样,如果一个社会有一群饱经沧桑、胸怀天下的老专家、老干部、老战士、老知识分子,那么这个社会就更容易维持有序的伦理生活,更容易形成一种“肩上扛着历史”的责任意识。
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就是这样的“一宝”。这个由600多位老干部、老红军、老将军、老劳模、老教授、老专家、老艺术家、老新闻工作者等组成的群众团体,现在已成立13年,平均年龄73岁。他们的足迹遍布学校社区,为青少年举办德育讲座、展览和演出3000多场次,听众和观众达310万人次。他们被誉为老有所为的典型代表、当之无愧的革命传统教育宣传员、最具权威的社会风尚监督员、最可亲近的思想道德指导员。
他们和孩子们忆峥嵘岁月,话传统美德,讲革命故事,聊人生智慧。没有空泛的说教、抽象的道理,只有娓娓动听的故事、徐徐道来的经历。一个成年人回忆自己开蒙的经历,头脑中常常会出现小时候和长辈对坐闲话的画面,那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才彰显出了教育的真谛。讲师团的意义正在于此,与其说他们在进行德育讲座,还不如说他们发起了一场白发与青春的对话。
没有人比他们更适合这样的对话。“百老”中,有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地下党员,有全国公安一级英模,有工程领域的老设计师,也有文教领域的老艺术家。他们每个人的经历中,不仅有着个人奋斗的故事,也留下了社会发展的印记。而数百人的经历加起来,就是无数种精彩人生和一部微观的中国现代史。
如此自然朴实,又如此深具意义。感谢百老德育讲师团,他们让我们看到了最好的教育。(刘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