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创作讲究新的发现、新的角度。角度出新,可以说影片成功了一半。陈力导演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就是这样一部具有敏锐出色的艺术感觉,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出新之作。影片通过周恩来到河北伯延进行四个昼夜调研的故事,展现了周恩来的伟人胸怀,使广大观众为他的先忧后乐而流泪,为他的亲和力而感动。
影片一开头,公社主任郭凤林请总理用餐一场戏动人心弦:周总理来到大食堂门口,他看见餐桌上摆着红烧肉、炒鸡蛋,顿时脸色变得凝重起来,“毛主席已有好久没有吃肉了”,群众吃树叶喝菜汤,可对他的招待却如此奢侈,一只刚要迈进食堂门槛的脚收了回来。此时,导演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用一个特写镜头强调周总理把已经迈出去的脚收了回来,这一迈一收之间传达出一种符合百姓审美心理的社会信息:廉洁奉公是共产党人的美德和优良传统,想为人民做事,想与人民建立鱼水之情,非廉洁不成,不廉洁岂能与民披肝沥胆。观众通过银幕在赞叹周总理心系国家情系群众的品质同时,自然会产生一些联想和思索,这便是艺术的魅力。
那位会唱落子戏的饱经风霜的老大娘是千千万万质朴善良的劳动妇女代表。周总理得知老大娘因行动不便在家,他便登门拜访。总理在炕上一坐与大娘唠起家常,面对周总理,大娘开始还有些紧张,可说到落子戏,见总理也爱听落子戏,她和伟人顿时拉近了距离,变得无拘无束,还来了段落子。为了给总理送行,让总理吃上一顿拿手的拽面,大娘把自己的寿材卖了,换了白面。当大娘的儿子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拽面送到总理面前时,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感到为难,出乎意料的是总理收下了这碗面条,他心里明白决不能让大娘为了这事伤心,他叮嘱工作人员用自己的工资把大娘的寿材赎回,并吩咐工作人员等他走后再把寿材还给大娘。导演在处理这场戏时也用特写镜头表现迈门槛的细节:周总理处理好这件事后,和邓大姐一起踏实地迈过门槛享用大娘为他们做的拽面。同样是迈门槛,具有不同的内涵,前者表现廉洁,后者则表现亲民。
周总理与农民张二廷的戏则从另一个侧面描述总理善解人意、处事得体的性格特征。张二廷的媳妇去世后他带着四个孩子,最小的才两岁,家里穷得叮当响。周总理与邓大姐商量后决定领养最小的那个孩子,以减轻张二廷的生活负担。周总理和邓大姐膝下无子女,他们非常喜欢孩子,在战争年代就收养了多位烈士子弟。为表示诚意,总理亲自到张二廷家谈认养孩子的事,他坐在门槛上与张二廷说了想法,张二廷心里非常感激,但表示为了遵循媳妇的遗嘱,再难也要把孩子拉扯大。周总理十分理解张二廷作为一个男子汉的坚强,他安慰张二廷并希望他能够接受自己的帮助。这里的领袖与人民之间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相互理解的情谊。
影片里的人物都不是坏人,都是正面形象,他们的矛盾正如导演所说的是“好与更好的冲突”。周总理到伯延调研是为了听到真话看到真情,真情是看到了,可真话却不容易听到,这真话代表着民意。公社主任郭凤林是个想为民办事的干部,用他父亲的话说,头些年干得还不赖,可这几年变了。变在何处?就是不敢讲真话了。他自己不讲真话,还不让群众讲真话。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他觉得周总理日理万机,能到这个穷地方来看望乡亲们已属莫大的幸福,他不想给总理添乱。可他没想到平日老实巴交的张二廷在周总理召开的座谈会上“放了炮”,讲了真话,列数了大食堂的弊病,主张撤销大食堂,还捅出了部分干部多吃多占的问题。这场戏拍得相当精彩,可以说是全片的高潮戏之一。导演用近镜或特写表现不同人物不同的表情变化,节奏明快,又加上演员的表演真切到位,让人感到酣畅淋漓、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