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时期,国家几乎包管百姓生活的全部,衣食住行等各种消费价格低廉,人们衣食无忧。记者1986年第一次来莫斯科工作时,经常在街头的食堂就餐。那时,花一个多卢布就可饱餐包括冷盘、汤、热菜、甜点和饮料在内的俄式大餐。经常光顾食堂的斯维特兰娜大妈是一位退休工程师,她对记者说,她一个月的退休金是170卢布,每个月吃饭只用25卢布就够了,剩余的钱她都用在外出旅游、参观博物馆、去剧院和电影院等方面,日子过得十分惬意。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开始全面私有化,所有商品价格飞涨,而卢布汇率却一落千丈,最低时甚至要1万多卢布兑换1美元。百姓手里成千上万的储蓄一夜间变成了一堆废纸,原本可买一辆伏尔加轿车的钱只能买四个车轮子。俄半数以上的居民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退休人员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当时在食品店里经常可以看到不少老人只买一根香蕉或一根小黄瓜的情景。
因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俄退休养老金体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阵痛,20多年来经过三个阶段的历程,最终形成了现行的俄罗斯三位一体养老基金的基本架构,即国家退休养老基金制度、劳动退休养老基金制度和非国家退休养老基金制度。1992年,俄政府建立了非国家退休养老基金制度,奠定了除国家退休养老基金外的第二形式退休养老基金,即储蓄式养老基金的基础。
2002年,俄退休养老金体制改革进入第二阶段,俄议会通过了劳动退休养老基金法、强制退休养老基金保险法等四部法律,形成了俄罗斯储蓄式退休养老基金制度。
劳动退休养老基金制度是强制性的,覆盖所有受雇的就业人员,它由基本部分、保险部分和积累部分构成。劳动退休养老基金有三个类别:年老退休养老基金、残疾退休养老基金、抚恤(丧失赡养者)养老基金。
劳动退休养老基金的资金来源全部由雇主缴费构成,缴费率定为26%,其中,10%进入基本部分,16%进入保险和积累部分。
2004年,俄退休养老金体制进入改革的第三阶段,其核心内容是将非国家退休养老基金纳入强制养老基金保险体系。
从2010年1月1日起,俄罗斯对养老保障制度又进行了新的改革,其实质是向保险原则过渡,即公民所享受的养老金权利和养老金额度直接取决于每个人向国家养老基金的保险缴费。目的是使养老金收入由依靠税收收入向依靠保险收入转变。
俄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重视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并不断提高养老金水平,2000年至2007年8年间养老金增加了1.5倍。2012年平均养老金与平均工资的比率为35.5%。
俄罗斯养老保障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尽管俄政府采取诸如提高养老保险费率等政策来减轻国家负担,但国家财政仍面临巨大压力。第二,在相当一个时期内难以解决以下矛盾,如一方面养老基金占GDP的比重日益提高,另一方面平均退休金占平均工资的比率不高。结果使国家财政压力增大,同时又使退休人员因养老金低对政府不满。为此,俄政府承诺退休金从2015年起将至少提高45%。第三,俄社会老龄化且人口不断减少。据俄罗斯养老基金会数据,2011年俄退休人员首次突破4000万,2012年年底俄退休人数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了50万。这不仅对如何发展俄养老保障制度是个重大问题,亦是俄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为进一步推进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俄总统普京责成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出台养老金制度发展规划。今年10月,一个远景式的、2050年前逐步实施的养老制度改革方案最终版本将出台。
据俄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字,俄罗斯2012年平均养老金为8700卢布(5.34卢布折合1元人民币),比2011年增长了11%,而到2014年底将超过11200卢布。
俄国家资源较为丰富,用资源出口收入设立退休养老储备基金是惠及后代、保障公平和填补未来养老基金收支缺口的较好选择。
目前,俄养老基金缺口不断增大,分析人士认为,俄政府仍应坚持“不舍不弃”,以证明政府的“公民性”。专家同时认为,俄政府应继续推进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充分发挥非国有退休养老基金的作用,努力降低人们对国家养老基金的依赖性。
(本报莫斯科7月21日电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杨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