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影响着社会各个层面,无疑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深刻变革: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深度融入网络,并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管理者、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还深受传统德育工作理念、方式及内容的影响,尚未适应网络及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变化节奏。
认识网络: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新形势
学生实时在线——“第三课堂”蓬勃兴起。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具有鲜明的“数字原住民”特质。他们的关注点、兴趣点与兴奋点都在网络上,善于通过网络展现个性、交流思想和表达诉求。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持无线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利用海量的微型网络应用不受地域限制地遨游网络世界。在这样的形势下,网络逐步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三课堂”。这个课堂没有教育者“点名、考勤、计学分”,但大学生“到课率”非常高。这对传统以教师授课为主的“第一课堂”和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载体的“第二课堂”形成鲜明对照。“第三课堂”的出现,显然让德育工作场域发生重大变化,从传统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转向虚拟化的数字网络空间。
学生社交连线——新兴媒体深受喜爱。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革新,基于Web2.0技术的社交化新兴媒体风靡网络,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的重要载体。这些社交化新兴媒体具有极强的功能拓展性和优质的应用体验度,基本实现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等交际需求的全覆盖,已成为学生交流情感、探讨话题、传播观点、获取知识的习惯性方式和途径。对于高校德育而言,传统工作方式、途径和载体面临转型。
学生思想连线——多元思想备受推崇。当前,海量网络信息裹挟着多元价值观与文化观,在网民的解读与分析中激荡交锋,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行为等造成深远影响。在全球化思潮盛行的背景下,西方价值观、人权观、利益观等意识形态通过网络纷纷渗透到国内各种网络媒体、网络论坛,对传统高校德育的理念和内容形成强大冲击。从某种程度上讲,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源头。
置身网络:高校德育工作遭遇新挑战
“第三课堂”——挑战高校德育主导阵地。在“第三课堂”中,教师角色的缺失,无形中助推了“网络意见领袖”的成长。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特别是遇到困惑时,往往不是向身边的老师、朋友寻求帮助,而是习惯于在第一时间打开“网络意见领袖”的博客、微博,研读他们的观点或者评语,从中寻找合理的解读与剖析。“网络意见领袖”的公开言论和意见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网民对于现实问题的态度、观点、情感与价值判断,引领着大学生的思想脉搏。“网络意见领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引领”以及教育主体在“第三课堂”的“失声”,对高校网络德育阵地的建设提出了紧迫要求。
新兴媒体——挑战高校德育传统方式。目前来看,高校为大学生和教师提供的校园网络互动社区平台极为有限,并且在系统功能、技术优势、使用感受上均无法很好地契合大学生丰富的网络生活需求。与此同时,一些社会网站开始切入学生与教师、家长与教师、家庭与学校的网络互动空间,这类社会教育类网站,在一定程度上已跨越了校园围墙的“藩篱”,整合了学生、教师、家长等实际需求,提供了优质的互动服务平台,吸引了大量忠实用户,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赚足了“眼球”。这些网络新兴媒体改变了大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习惯,让大学生能够主动寻求基于兴趣的信息内容,从而使传统德育方式失去原有效果。
多元观念——挑战高校德育主流声音。在各类网络思潮的冲击下,高校德育内容的“一家之说”面临网络“百家争鸣”的挑战。多项调查显示,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互动性社区已成为大学生掌握社会信息和参与互动交流的主要渠道,并且被大学生认定为社会主流声音的消息来源和发声地。与此同时,一些社会网络媒体基于用户个人兴趣和爱好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订制服务、电子书籍、电子杂志等,深受大学生追捧和喜爱。这让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媒体的权威性逐渐衰落,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运用网络:高校德育工作谋求新发展
打造教育微博集群——增强德育方式吸引力。高校德育工作要注重主动运用网络新媒体开辟“网络第三课堂”,逐步提升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改变传统主流声音传播局限的弊端。在运用新媒体过程中,要树立“微博矩阵”的新概念,切忌“以一敌百”,如依托教育政务微博,整合高校官方微博、党团相关机构微博,鼓励知名学者、专业教师、辅导员、部分学生骨干等开通微博;建立德育“微博集群”,并注重培育自己的“网络意见领袖”,通过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传播主流声音,提升新媒体德育的穿透力和影响力。
搭建网络互动社区——扩大网络阵地影响力。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要善于寻找新的生长点,必须先入眼、入耳,才有可能让大学生信之而后入心、入脑,最终体之、行之。着眼于主动建设和管理,高校德育要注重搭建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打造德育工作的网络阵地。建设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要基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吸引大学生回归校园网络,进而才能抓住大学生的眼球。基于这一逻辑,一方面,要加强网络互动平台建设,紧密贴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娱乐方面的需求,运用主流网络技术构建综合性的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并深度打造校园网络文化的知名品牌,实现与社会网站差异性发展,吸引大学生同步运用校园网络;另一方面,加强信息资源整合,积极依托高校信息化建设,整合“选课系统”、“招生就业”、“后勤服务”等信息资源,吸引网络名师和专业课教师等进驻互动社区,实现对学生一站式信息化教育服务的建设目标。
创新网络教育形式——提升思想文化辐射力。网络时代思想文化的传播需要具有黏度的载体。当前,手持移动终端已成为大学生接入网络、使用网络的重要窗口和首选途径。因而,高校德育工作要注重创新网络教育形式,通过研发、运用兼具信息推送功能的教育类移动设备客户端,主动向大学生用户推送承载正能量的思想文化内容,以占据大学生的移动网络生活视野、提升正向网络思想文化的辐射力。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