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父亲是乡村教师,他的祖父是乡村教师。他本可以不再做乡村教师,但他还是选择了当一名乡村教师。
他不仅继承了前辈的职业,更继承了前辈传下的一脉师魂。
他叫胡清汝,河北省平乡县常河镇学区教师。面对清贫的乡村教师生活,他执着坚守,32年从未放弃,换来满园桃李芬芳。
钟绳传到了胡清汝手中
常河镇贾村小学,有一口古老的钟,几十年来,学生们听着钟声上课、下课,一代一代长大。
这口钟,胡清汝的爷爷胡金錡敲过,父亲胡庆瑞敲过。后来,钟绳传到了胡清汝手中。
胡家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大家族——在近70年的岁月中,四代人里出了20位乡村教师。在这个家族里,教书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朴素的人生信念,代代相传的,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为师之德。
初见胡清汝,他取出一个作业本,这是爷爷胡金錡从教时留下的学生作业。侧装订、微微泛黄的作业本上,笔迹已有些模糊。胡金錡是胡家第一代教师,也是当时贾村小学里唯一的教师。胡清汝对祖父的印象是,逢年过节,家长们都带着孩子来答谢先生,给先生磕头行礼。胡清汝那时就感到,教师是一份令人尊敬的职业,于是他暗下决心,以后要做爷爷那样的教师。
17岁高中毕业,胡清汝成为村里一名代课教师。开始教书时,胡清汝并没有受过师范专业的培训,但家教给了他最好的教育。受父辈熏陶,年轻的他接过父辈的钟绳,很快跟学生们打成一片。
刻着梦想的磁带
“点燃孩子们的希望,放飞孩子们的梦想,是老师的责任。”胡清汝说。
胡清汝执教的第一批学生,有几个基础不好。胡清汝把他们叫到自家,把两张地桌并在一起当课桌,每晚为他们辅导功课。无论风霜雨雪,辅导结束,胡清汝都一个一个送回家。后来,这个班里走出了4个大学生。
92届学生孙丽华曾是孙庄小学的学生,由于调皮捣蛋,被迫转学。孙丽华的父亲找到胡清汝,请他接管孩子。刚到贾村小学时,孙丽华仍然顽皮,胡清汝就重点培养,利用课间单独辅导他,遇到阴雨天,就留他到自家吃饭。慢慢地,孙丽华变了,成绩也逐步提了上来。
在胡清汝送走的每一个毕业班里,都有这样一个毕业典礼:为全班同学准备一盘磁带,录下每位同学心中的梦想。医生、教师、科学家、军人……同学们心中的梦想是那么丰富多彩,这一盘盘刻满理想的磁带,成了学生们探寻未来的新起点。
2000年,毕业近10年的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成就回到母校聚会,胡清汝拿出当年录有梦想的磁带放给学生们听。
“那时候我对胡老师说,立志要上医科大学,做医生。现在我梦想成真了,这离不开胡老师对我的栽培。”如今在平乡县医院当医生的王晓娟,听到自己当年的声音,激动地流下热泪。而当年顽皮的孙丽华,也已经实现心中的梦想,参军后在部队成长为一名连长。
扮演“五个角色”
胡清汝初当老师时,贾村小学很破旧。为了修建学校,胡清汝挨家挨户动员乡亲们出资。进砖,他跑砖场;进瓦,他跑瓦场;买木头,他与人讨价还价……学校盖了10天,胡清汝义务看守建筑材料,在野地里睡了半个月。
2008年,合校并班政策开始实施,新建的西位明德小学启用,胡清汝出任校长。虽说是新建学校,但当时只有一座空空的教学楼,配套设施全无,学校里杂草丛生,坑坑洼洼,建筑垃圾遍地。
为了不耽误开学,胡清汝天天带着教师填坑、铺路、清野草、焊栏杆。这些行为感动了教师家属和乡亲们,许多教师家属一有时间就跑来帮忙,乡亲们也主动开来农用车运垃圾,学生们三五成群地捡砖头铺小路。学校如期开学了,家长们说:“把孩子送到这里来,我们放心。”
学校不能吃住,家长每天都得接送孩子。赶上阴雨天,道路泥泞难走,家离学校远的学生两三天不能来学校。为了建寄宿制学校,胡清汝四处奔走,骑坏了一辆自行车,瘦了11斤。
寄宿制学校建成了,胡清汝的角色又多了好几个。哪个孩子病了,他第一个问询,联系医生;哪个孩子从学校跑出去了,他带队搜寻;课桌凳坏了,他亲自修理……老师们戏谑他有5个角色:护士、警察、木工、电工、水暖工。
为预防村里孩子们患小儿麻痹,胡清汝定期发放药丸,联系医生定期为孩子注射疫苗。可他的妻子却因为繁重的家务,得上股骨头坏死病,落下了残疾。
“做丈夫有缺憾,做教师没遗憾!”在胡清汝看来,教师就得是这个当法。(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谢霄凌)
人物档案
胡清汝,1964年10月出生,1982年—1986年在平乡县贾村小学任教,1986年—2008年在平乡县贾村小学担任校长并任教,2008年—2011年任平乡县常河镇学区副校级干部兼西位明德小学校长,2011年至今任平乡县常河镇学区副校长。先后多次荣获“德育先进工作者”“邢台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并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
人物评价
常河镇学区校长马在兴:胡清汝是踏实教书、本分做人的优秀教师,堪称楷模,我们的老师都应该向他学习。
贾村村支书王孟辉:我是胡老师的学生,我父亲是胡老师父亲的学生。老师不仅教我们识字,更让我们明白做人的本分,村里人都非常敬重他们。
胡清汝四婶史新娥:胡清汝是贾村最忙的人,村里修路、建学校、修自来水设施等各种公益事业,都是他带头捐款出力。有他在,对整个村子形成良好风气影响很大。
教师自述
终身难忘的一堂课
胡清汝
我17岁接过父辈的教鞭,走上讲台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教32年,取得各项荣誉25项,让一所地处偏僻的农村小学吸引了三县十二村的孩子,教学成绩全县名列前茅,我也由一名任课教师成长为常河镇学区副校长。这一切都源于我的家族对我的影响。
我至今仍保留着祖父纪念曾祖父的一篇文章。曾祖父虽然不识字,但友善乡里、助人为乐。一代代良好的家风,带给了后人基本的师德教育。这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当好一个教师的根本。
1989年,我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妻子在家务农,全家就靠我那点微薄的代课工资为生,沉重的生活重担压得我喘不过气。当时平乡县自行车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内弟也做起了自行车零件批发的生意,看着我们一家艰难度日,劝我放弃教师职业,投奔他。面对当时一年五六万元的收入,我动心了。
我决定为同学们上最后一课。那是令我终身难忘的一堂课。那次迈上讲台,步伐那么沉重。当我对同学们说“这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时,同学们喊出一声声:“老师,你别走!老师,你别走!”声音此起彼伏,连续不断。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趴在课桌上哭,我的心里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这是我用全部心血建成的学校,回想起祖父、父亲在讲台上留下的成绩,我怎么忍心走呢?
至今回想起那一幕,我的心情仍然难以平静。我永远属于这里,孩子们需要我,乡亲们需要我。
如果不选择做教师,我也许会获得物质富有的人生,但我不后悔。把学生们培养成人,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这笔财富比金钱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