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02日 星期二

    一线研讨

    作家“蹲点”的时代意义

    作者:马 季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02日 14版)

        作家定点深入生活曾经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一批读者熟悉的作家在“蹲点”、“挂职”后写出了重要作品,早年有草明、柳青等,近年有叶广芩、关仁山等。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很多成熟作家突然发现自己的创作遇到了瓶颈。深究起来,脱离生活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作家们开始反思,有人提出,必须重新思考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打开发现与挖掘生活的大门。于是“蹲点”再次进入作家的视野,中国作协抓住契机立即着手制订了定点深入生活方案,鼓励作家接地气、挖深井、出精品。

        吉林有一位叫胡冬林的作家,六年前自费将居所搬进深山,独行于原始森林的野道上,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观察动植物生态,从事大自然生态文学创作。2010年,胡冬林成为首批定点深入生活的作家,创作由此进入丰盛期。三年后,重庆出版社出版了胡冬林以长白山自然生态为题材的文学作品集《狐狸的微笑》。这是一部凝聚着作家深情厚爱的著作,以宽阔的视野、丰厚的积累、朴素的笔法,对原始林区丰富珍贵的自然物种和生态环境进行了文学描绘。作品中讲述的诸多动植物故事和细节,就连生活在山里的人也觉得“新奇”、“有意思”,他们将赞赏的目光投向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

        《狐狸的微笑》出版后,立即引起中国作协创联部和吉林省作协的关注,当即议定联合召开主题为“生活与创作”的现场座谈会暨作品研讨会,对胡冬林定点深入生活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和研讨。不拘一格的座谈会选择在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的林区召开,会议首先请作家本人介绍深入生活的体会和经验。作家深入生活期间结识的环保界朋友与动植物学专家也赶到现场,以朴素的方式讲述了胡冬林在森林中生活与写作的点滴细节。与会评论家和作家们还跟随胡冬林的脚步实地考察、探访了作家笔下的“险桥”、“蛇谷”和“约会星鸦”的地点,深切感受到作家定点深入生活与创作的承袭关系。

        胡冬林的作品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白庚胜指出,胡冬林不仅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生态的作家,他还是一位生态文化的建设者,生态传统的传承人,现代生态文明的推进者,他是大自然的知音,也是“美丽中国”的实践者。评论家雷达认为胡冬林的写作“大于文学”,形成了独特的森林话语,并且充满了生态忧患意识,原因在于作者将生命融入了大自然。诗人韩作荣认为,胡冬林的写作使长白山得以进入当代文学记录,他为中国生态文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应该重新认识他的写作价值。评论家胡平则针对胡冬林的创作成果提出了“文学不仅仅是人学,应该是所有生灵之学”的观点,对作家深入生活的探索行为表示高度赞赏。编辑家张守仁将《狐狸的微笑》和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法国作家布封的《自然史》,以及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英国作家珍妮·古多尔关于自然、动物的描述进行了细致的比较,肯定了这部作品的价值。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孙德全在谈到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的意义时强调,作家深入生活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有意识的过程。此外,在深入生活中增加阅历、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培养对真善美的感悟能力,比单纯获取素材更加重要。

        在林区人眼中,胡冬林俨然已成为山里人,他的作品是“原始林”而非“人工林”。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所谓作家“蹲点”绝非走马观花,“蹲点”和生活之间应该是血与肉的关系,只有“深入”再“深入”,直至彻底融入其中,与生活产生共振,与时代产生共鸣,才能彰显出文学书写的时代意义。如今,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生态文明建设亦已列入我国现行国策,身处森林深处的作家胡冬林何尝不是生活在时代的金字塔尖?他的写作对长白山,乃至全社会生态保护所发挥的作用与产生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显现出来。

        (作者单位:中国作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